第四百四十七章 回程偶遇故人(1 / 2)

小說:書劍盛唐 作者:斷刃天涯

其他人的臉『色』也不是很好看了,本來嘛,有人主動請纓, 你何必反對呢?

裴行儉深呼吸:“多謝自成先生!”說完,深深鞠躬, 但是態度卻沒任何變化。

李誠無奈的看著他:“早知道就不給你說那些了,回去怎麼跟蘇定方交代啊。”

“大丈夫志在千里,西域雖苦,卻是男兒建功立業的好所在。”裴行儉素有大志,只是以前沒有機會展示,現在機會來了,不想錯過了。

李誠見無法改變他的決定,看看侯君集道:“總管,誠無話可說了。”

侯君集大喜過望,最麻煩的問題解決了。裴行儉留下來做西州總管,再合適不過了。別看都是總管,西州總管真的擺不上臺面,就是個留守邊疆的苦『逼』。看看朝廷派來的官員就知道了,都是一些混不出名堂的寒門子弟。

家世好的誰願意來這裡受苦呢?能活著走到這裡,都算是老天保佑了。

“不能小看青史留名的人物啊。”好逸惡勞固然是人的本『性』,但是有的人天生就是要做大事的,無論怎麼改變,他都會走在既定的軌道上,不會發生多少變化。

事情就這麼定下來了,有人主動留下,那再好不過了。再

李誠的建議下,本著自願的原則,除了兩千人屬於軍令留下的『性』質,本著自願的原則,又有三百多人願意留下來。這些人願意留下的原因各種各樣,有的是想混出個人樣子,幾年之後再回家的。還有就是一些因為土地留下的。

因為土地留下的人居然是多數,這讓人有點意外,唐朝的均田制,到了貞觀中後期,就有點難以為繼的意思了麼?李誠特意瞭解了一下,這些人本來是有土地的,但是因為家裡孩子多,這才自願留下。

李誠把能留下的都留下了,軍械,工具,棉大衣什麼的,一件都沒帶走。收

拾好形狀,要塌上歸途的前夜,裴行儉特來拜見李誠。李

誠在營中置酒,招待裴行儉,兩人喝了一陣酒之後,裴行儉才正『色』道:“如何立足西域,還請先生教我!”李誠想了想:“環西州者,皆蠻夷也。彼被畏威而不能懷德,故當以威為重,德為輕。”

裴行儉道:“總管擬將高昌所掠焉耆之土地、牛羊、人口歸還,先生以為然否?”

李誠稍稍沉『吟』方道:“牛羊可以歸還,人口,土地就不必了。這個事情我知道了,最終還是要陛下裁斷的。你可以有限的支援焉耆向周邊擴張,但不要讓焉耆覺得好處來的很輕鬆。要得到好處,就必須有足夠的誠意和付出。”“

再有,不能單單扶持一個焉耆,駁馬在浮圖城,你也可以給予一定的支援。他的情況比較特殊,想回西突厥北庭已經不可能了,所以一定會抱緊大唐這條粗腿的。但還是那句話,有限度的支援。”李誠又補充了一句。裴

行儉點點頭:“明白了,不能讓一家獨大。”李誠點點頭:“就是這個道理,西州周邊,絕對不能出現一個強大的部落。用一切手段,拆分他們,然後維持一個一個小部落的局面。你要做這一片的仲裁者,懂了麼?”

裴行儉非常聰明,很快就明白李誠的意思了。點點頭:“學生明白,然西突厥南北二庭,如何處之?”這個問題就比較麻煩一點了,因為西突厥的南庭也好,北庭也罷,單個拎出來,都遠遠強大於西州。

“還是那句話,絕對不能讓西突厥合二為一,不論南北,一旦歸一,必然會挑戰大唐對西域的統治秩序。他們就是喂不熟的狼,遲早會成為大唐的對手。如果你只是短期留在西域,三五年後回去,那就另當別論了。”

“某欲效班定遠之事,還請先生教我。”裴行儉態度很堅決,這是要紮根邊疆了。

“首先是屯田,解決糧食的問題,其次是人口,心向大唐者,厚待之。凡事都得先有人,沒人什麼都做不成。最後是軍事上的選擇,南北二者,誰強就壓制誰。先披著朝廷的虎皮嚇唬,嚇唬不住就動手。打不過就撤回固守,等待朝廷的增援。”

“總而言之,態度一定要強硬,任何敢於挑釁大唐威嚴者,必除之而後快。那些願意跟隨大唐旗幟者,要給於相應的好處,讓他們覺得沒吃虧,還有點小賺就行了。別給多了。”

西域這地方,講道理是行不通的,就是要不斷的抽打,慢慢的馴服。

現在如何,李誠不去管他,將來則因為絲路在唐朝經濟中的重要『性』增加,朝廷必然會大力的拓展西域。到時候,才是裴行儉大展拳腳的機會,現在還是早了點,留下太苦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