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衛群山興致勃勃的去鼓搗蜂窩煤,但是李安安卻似乎並不感興趣,冬原忍不住問:“乾孃,您平時不是對任何生意都很感興趣的嗎?這個蜂窩煤要是真的這麼好,您為什麼不直接自己弄。”
李安安很無奈的搖頭:“鹽,鐵,媒這三樣生意是朝廷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的,就算我有那個心思也沒用。”
不過李安安覺得,要是衛群山能把這個蜂窩煤整出來,那麼以後整個黑漠郡,再也不需要朝廷撥款了。要知道這黑漠郡可不是什麼繁華之地,尤其是因為到了冬天就那麼冷,這個時代的保暖基本就是燒柴。
這燒柴可不能太節省,就好比丁婆子一家人,到了冬天,一家人只敢燒一個炕,東北的火炕,一般是連著灶臺,做晚飯的時候順便就把火炕給燒了,但是一家六口人,晚上是絕對需要再新增柴火的,一家人一天再節省也要用至少十斤的柴。
可是若是換成蜂窩煤的爐子,做飯燒水用蜂窩煤,那麼一家人一天最多五六塊就夠了,純燒炕的話,是不需要太多的。
但是李安安覺得,自己雖然不能做煤炭的生意,但是賣一些蜂窩煤的爐子還是很簡單的,自己的超市系統裡就有蜂窩煤爐子,自己就等衛群山把蜂窩煤做出來了,自己就把爐子拿出來賣,也可以大賺一筆。
最主要的,蜂窩煤爐子真的比燒柴火要方便很多,去年李安安的馬車裡用的就是這種爐子,可以透過控制爐子下面的通風大小來改變火的大小。
所以當第三天,衛群山拿著曬乾的蜂窩煤來找李安安的時候,李安安及時的拿出了爐子,衛群山實驗了一下,按照百姓家裡正常一個房間,絕對是夠用了。
衛群山忍不住感嘆:“李夫人又作出瞭如此的利國利民的好東西呀!”
李安安無語了,就一個帶著煙筒的煤爐子而已,這也算?
要說人多力量大,衛群山手裡還剩下了一萬多計程車兵,在當天,衛群山就當著人制作了上百萬的蜂窩煤,這幾天衛群山讓手下的鐵匠鋪子幾乎是加班加點的在製作蜂窩煤的器具。
然後就讓士兵們開始製作蜂窩煤,按照天氣預告,九月17就會開始不停的下大雨,會一直下上二十天,一直下到10月,可是北方這個地方,進入十月後,基本就會開始下雪了。
從進入10月,當地的溫度就不太可能會有太高的溫度,按照李安安的估計,每天最高的溫度就是5°,最低能到零下40°甚至更低。
在這種情況下,要持續幾個月的時間,怪不得能凍死人。
衛群山的目的,是在大雨來臨之前,至少製作5千萬塊蜂窩煤,這樣到時候黑漠郡的百姓,幾乎每家每戶可以至少買上幾百塊的蜂窩煤,這個冬天就很好過了。
衛群山看著冬原幫自己算出來的東西:“哎呀,這下百姓們糧食也有了,柴火也有了,終於今年應該不會再有凍死餓死的人了。”
冬原卻說出了李安安的疑問:“其實我乾孃也在算這筆賬,可是我乾孃覺得,前幾年,就算是很苦,但是也不至於每年被餓死凍死那麼多的人,這裡面會不會有什麼貓膩!”
衛群山知道,在算賬這方面,自己絕對不是李安安的對手,所以很信服李安安,所以也忍不住問到:“李夫人是有什麼懷疑的嗎?”
冬原就直接把李安安的猜想給說了出來:“你們確定,每年黑漠郡的稅收,真的只有兩成嗎?”
衛群山很肯定的點頭:“雖然我才到黑漠郡不過四年,可是黑漠郡的稅收,確實只有兩成。金大同在這方面把控的很嚴格,絕對不會存在多收的,再說了 ,要是有多收的,百姓們也不會這麼輕易的承認。”
冬原手裡拿著一個很小巧的算盤,算給衛群山聽:“你可知道,整個黑漠郡的土地面積大概是萬畝,就算以前的糧食產量低,咱們就按照每畝地800斤的水稻產量來算,那麼也該收水稻2400億斤水稻,按照兩成的稅收,就應該有48億斤的水稻。”
衛群山都震驚了:“會有這麼多嗎?”
冬原繼續算著:“這一斤水稻會出產半斤的大米,那麼黑漠縣每年的稅收大米就該是24億斤大米。這24億斤大米,除去你們當地官員和士兵的自我消耗,按照每個士兵每天1斤大米來算,在去年,黑漠郡所有士兵和朝廷官員加起來,應該是人。那麼算下來,每天消耗斤大米,就算黑漠郡的冬天有半年,那麼就是180天,最多也就消耗6300萬斤大米,這些消耗,甚至不到每年黑漠郡稅收的五分之一。可是黑漠郡卻連續多年,都沒向朝廷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