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但他們的目的是企圖透過教育對臺灣人洗腦。尤其是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本對臺灣實行的所謂的’皇民化教育7,在全臺威立’皇民奉公會’,600萬民眾都是其會員:要求臺灣人敬拜日本的‘天照大神’,連小學生也不能倖免,每月1、8、15日都要舉行全校性參拜。1910年,日語在臺灣被稱為‘國語’,學生在學校裡都被迫講日語;1937年,中文報紙被全面禁止。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日本開創了臺灣的工業時代。當時,臺灣完成了穿越全島的鐵路等交通基礎建設,製糖、制鋁等工業也發展起來。不過,所有這些建設都是為當年日本所需而規劃的。
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後,有意把臺灣作為基地,以便為日本南進輸送物資。也就是說,臺灣經濟發展的獲利者絕大部分都是日本人。”
弟兄們都在那仔細的聽著,高飛說到這裡,長長的出了一口氣:
“所以,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反而是件容易的事,但如何要徹底根除日本在臺灣這幾十年的惡劣影響,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大事情!”
(未完待續)
第五百七十九章 特工大戰(上)
南京,民國29年,公元1940年。
這一天,汪氏中央政府便在其時由日陸軍經營的《新申報》,日海軍管制的《新聞報》
《申報》,林柏生掌握的《中華日報》,金雄白的《平報》,袁殊的《新中國報》,以及由李士群、胡蘭成控制的《國民新聞》等七家主要報刊,頭版頭條地刊發了,唐生明即將投身於“南京和平運動”的重要訊息:
“據中央社訊:國民政府改組還都以來,革命軍人之諳識體治、深明大義者,紛紛來京報到,積極參加和平運動,有如風起雲湧。頃悉唐生明將軍也已來京。唐將軍系唐生智胞弟,畢業於黃埔軍官學校,中日戰事發生後,任長沙警備司令,長沙大火之後調任常桃警備司令以起於今。因鑑於無底抗戰之非計,乃毅然離去,不避艱難,問關來京。汪主席於賜見之餘,至為欣慰,且深致嘉許,已決定提出中央政治會議,畀以軍事委員會委員要席,俾得展其抱負雲。”
汪精衛以偽中政會主席身份,“擬特任唐生明為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將高參”。
唐生明這潛伏下來的關鍵一步棋,走得還不錯。
其實在這個時期,曾經顧盼自許的汪兆銘,拜倒在日本人的戰靴之下,作了一種小鳥依人的媚態。他自己也覺得面子上十分難堪。
於是,在一班謀臣的策劃下,汪精衛便打出了“和平運動”與“曲線救國”的兩杆破旗。
“和平運動”那玩意兒,到底該如何弄,諸如唐生明這樣的“戰將”,一時也鬧不明白。所以,便由汪精衛近侍的一班搖筆桿的文人去隨便糊弄。
唐生明的老本行是扛槍打仗。所以,蔣介石讓唐生明把心思主要放在如何杯葛汪偽政權“曲線救國”的軍事方面。
說起來,汪偽政權雖然趔趄著出現了,可是,它的軍事成績卻寒磣得可憐。
當時,負責汪偽政權政治軍事指導工作的“梅機關”的首領是影佐禎昭。他在向日本大本營彙報汪精衛的“曲線救國”的工作目標時,曾經扳起手指,指出了兩項風向觀測指標。
他指出的第一個,是盡最大努力誘招重慶的軍政要人,使他們加入到“曲線救國”的陣營中來。這個誘招行動,雷聲很大,雨點很小。雖然從重慶投奔的國民黨中央委員有20人,像唐生明那樣的高階將領也有許多。不過,這些人中的大多數人,在重慶的政界都是昔日的黃花菜了,對於蔣介石政權的政治影響甚小。
第二個,便是汪精衛試圖自樹羽翼的建軍計劃。對於這一點,做為文人的汪精衛,積極性倒是很高的。只是,汪精衛熱乎乎的臉蛋兒貼在了日本人的冷屁股上。日本人對於汪精衛,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性。日本人對於汪精衛的建軍夢,就設定了諸多羈絆。無論汪精衛是一隻狂畎的走狗,或是一隻獸性未馴的惡狼,日本部不想把他餵養壯大了,反過來噬咬自己一口。所以,這方面汪精衛便毫無作為。
如此,汪精衛為了向日本人證明自己的存在,便只能把76號情治單位與重慶地下潛伏組織的血腥爭奪,以及隨後開展的“清鄉運動”,誇大其詞地宣傳為自己主正女的主要業績。
當時,76號特務組織,以及殘害地方的“清鄉運動”均由李士群來主持。唐生明的諜報工作,便熱烘烘地貼近了蠻橫的李士群來開展。
其實,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