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禪位”之議。雖然活過五十歲的皇帝並不算多,但如果皇帝真的實行禪位制度,到底是對聖王之治的迴歸,還是對人倫綱常的破壞,這就不得不好好辯論一番了。
朱慈烺在這段時間裡甚至停了報紙摘抄的工作,一方面整頓軍中。督促各降軍改編、委派光復區地方官員、籌建市舶司和市舶總署、創立皇明法政大學,親自培養法律人才,並且組織人手對《大明律》、《問刑條例》、《明會典》等法典進行解讀、註釋,重修新法。
這些事無論哪一條單獨拿了出來都會引來軒然大波。但在皇位傳承的問題前,又都成了無關痛癢的小事。
這招瞞天過海正是文官們用來耗竭皇帝身心的不二法門,崇禎也在之前的十七年中深受其害,如今朱慈烺可算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為父報仇了。
……
朱慈烺原本打算在來年開春之前都不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即便是北直也只以防禦為主,但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崇禎十八年十一月的冬至節前夕,清軍以上三旗五萬甲兵為主力,濟爾哈朗親任奉命大將軍,多鐸為中軍副將,配以七萬綠營為爪牙,朝天津撲去。
阿巴泰和洪承疇也收攏兵力,在天津西側作為輔攻,總兵力也在十萬上下。
多爾袞除去這兩支大軍,手中還能湊出將近八萬人馬。這支人馬卻不能全部用來守衛北京,而是要派往喜峰口、古北口、山海關等重要關隘,確保自己的後路不失。另外還有一支兩萬上下的人馬,開始暗中將此行掠奪來的人口、財物,儘量運出關外,顯然是做好了撤走的準備。
多爾袞自己覺得準備得十分周詳、秘密,其實無論是宋弘業還是金鱗會,都已經將清軍動態的傳送到了朱慈烺手中。
“天津恐怕難保。”尤世威等參謀並不看好此役,實在是兵力太過懸殊。
蕭東樓的第二師整編之後才一萬兩千人,加上蕭陌的第一師和周遇吉的騎兵營,整個北直戰場只有兩萬五千步兵和一千五百騎兵。雖然阿巴泰和洪承疇肯定要留一部分兵力在保定,但第一師也需要確保真定的安全,兩相牽扯,還是大明這邊吃虧些。
“十倍兵力。”朱慈烺輕輕點著沙盤:“這是孫武圍敵的理想狀態啊。”
“殿下,是否命令蕭東樓等撤回滄州?若是東虜分兵留守天津,我軍正面戰場壓力能夠小很多。”有參謀道。
朱慈烺沉吟良久,方才吐出三個字:“跟他打!”
(本卷終)(未完待續。。)
ps: 寫到這裡,第三卷就算結束了,感謝大家的支援!明天開始第四卷,求月票和推薦票啊!
四二七 期以忠義酬明君(一)
一將功成尚且有萬骨皆枯,何況改天逆命,重起國運。
多爾袞只看到了明軍兵少的弱點,卻不知道明軍為何兵少。
在當前這個亂世,乃至另外一個時空裡仍將延續二十多年的亂世之中,只要是一方藩鎮,誰手裡不是轉眼之間拉起十萬人馬?以東宮在山東、河南建立起來的基層衙門,要想一夜之間拉出二三十萬的人馬絕非難事。
關鍵在於,這只是人和馬,而非戰士。
明軍戰士能夠在戰損過半的情況下堅守陣地,而清軍除了初時還有僥倖,硬生生扛到三成傷亡,最終還是扛不住了。那可是號稱滿萬不可敵的滿洲真夷大兵。如果包衣奴在軍中的比例較大,還沒到一成傷亡就已經要潰逃了。
所以將非戰鬥人員拉到戰場上充數,在朱慈烺看來非但不人道,而且不明智。那些人只會令恐慌蔓延,製造混亂,最後導致整支部隊的戰鬥力下降,一觸即潰,望風而逃。
這個概念現在業已為東宮體系各將校所理解,所以面對超過二十萬大軍壓境的情況下,也沒有聽到有人說將天津全城百姓趕上城頭的話。
“最怕的就是有人在城中放火,開門放賊。”蕭東樓在南門內軍官宿舍碰到了正要趕去軍議的曹寧,自然而然談到了天津防禦上。他道:“老弱婦孺盡數運走,願意留下的青壯必須統一服從號令,有敢違令者斬。”
曹寧道:“還有人不願走。”
許多人就算明知留下是死路一條,也不願背井離鄉。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蕭東樓並沒有太過強求,道:“跟他們說清楚,咱們在這裡是要與城共存亡的。要想留下。就得聽從軍令。”
“都說了,那些文官眼下還在勸呢。”曹寧道:“他們要是走了,倒是能減輕不少負擔。”
“天津三衛最早就是軍城,這裡軍戶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