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制造的絲綢、瓷器。
既然不能學蒙古人毀掉這一切,還不如重複過去三十年裡生活方式:養肥,宰割,再養肥,再宰割。而且一旦收復了故土,這些尼堪蠻子就會陷入內鬥之中,最終仍舊要敗在滿洲鐵騎之下。
“那就走吧。”多爾袞徹底放鬆下來,吐出四個字,再也不想留在關內飽受煎熬。
“可是議政大會……”
“不用管。讓多鐸帶著人馬、包衣。還有繳獲的錢糧先走。”多爾袞覺得自己越發沒有力氣了:“誠如先生說的,至於如何分配,還是等回到了盛京再行商議吧。”
洪承疇微微點了點頭,心情沉重。
自己是留在大明,還是死心塌地跟著出關呢?如果大明收復北京之後,仍舊是之前那套。勢必會再次成為滿洲人砧板上的魚肉。但如果大明真有個有為的中興之君,要殄滅滿洲也不過一代人的功夫。
見識了越來越多滿洲貴族們的貪婪和愚昧之後,洪承疇對日後的前景更加憂慮起來。然而想到自己害得崇禎皇帝顏面盡失,回大明的道路也是阻礙重重。更何況當初他兵權在手,還有討價還價的餘地,現在一無所有,如何得到赦免?
“老爺,京中許多漢官都在說,滿洲人恐怕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了。”老家人適時地出現在洪承疇身邊:“老爺。咱們要不要將老夫人接回來?”
洪承疇捻鬚沉吟,道:“我親自去。”他頓了頓又道:“那些官員不怕朝廷清算麼?”
那老家人聽老爺以“朝廷”指代明廷,知道老爺動了心念。從他自己本心而論,他也希望老爺能夠撥亂反正,重歸大明,好歹能夠混個葉落歸根。然而朝廷清算卻是一道邁不過去的坎,總不能為了葉落歸根就先人頭落地吧。
“他們都有保心丸……”老家人道:“就是朝廷發的《特赦令》,只要名姓不在其上者。都可以獲得特赦。”
“他們倒是敢信。”洪承疇冷哼一聲,頗為這些人的短視而惱火。
一紙特赦令固然不足以讓人信服。但那些官員卻是更加不敢去遼東。
在所有漢人的眼裡,遼東就是蠻荒之地,有茹毛飲血的蒙滿韃虜,有吃人不吐骨頭的山林野獸。他們甚至不相信遼東有城市,堅信所有遼東人都是靠打獵、挖參為生。
只要靠著特赦令能夠保住一條命,哪怕回家當個富家翁也是好的。何況故朝再起。總要人當官吧,一時半會上哪裡找官員去?最終還是得用他們。
“只怕滿洲人不會那麼好說話吧。”洪承疇嘆道。
當滿洲人有坐天下的機會時,當然不介意少幾個奴才多幾個臣子,反正這其中沒有實質上的差別。
當滿洲人掠取了財物要撤離的時候,這些臣子卻又迴歸了最本質的屬性:戰利品。
雖然讀書人不能種田。但有了文明萌發的蠻族,仍舊希望能夠改良自己的政治,教育自己的子女,讓自己在關外也儘量過上關內一般的好日子。這就不能不帶上這些看似無用的書生。
多鐸奉命去見了多爾袞,兄弟二人定下的撤退計策中,第一條就是如何將這些文官遷去遼東,其次才是種地的農民和各種工匠。惟獨要留下的,就是那些商人。事實證明,如果沒有晉商通報訊息,大軍就又瞎又聾,根本連敵軍主力在哪裡都找不到。
留下這些商人,到了遼東也能獲得關內的補給,雖然價錢貴一些,總比沒有好。
既然要留下晉商作為溝通內外的橋樑,那晉商的保護傘也就只能留下。故而山西籍的官員算是逃過了此劫,重點擄掠物件是江南等地的文官。
只要有甄別工作,宋弘業就有了用武之地。
他早就找到多爾袞表達了自己對大清的“忠心”,宣告自己雖為漢人,但一顆紅心早就裝了滿洲的血,絕對要跟隨滿洲出關。多爾袞還從未聽過如此忠心耿耿的表白,被宋弘業說得欣喜萬分,當場賜下了關外三十個莊子,外加五百個包衣的重賞。
宋弘業由此可以光明正大地記錄滿清留下官員和帶走官員的名錄,然後一式兩份,一份交給多爾袞,一份送去天津衛。
多爾袞為了下次來北京更加輕鬆,還特意埋下了密探。可惜這些密探也都在宋弘業的控制之中,有許多原本就是雙面間諜,名義上是滿洲密探,其實卻是大明忠良。
多爾袞和多鐸的小動作很快就驚動了其他滿洲貴族,紛紛做起了自家打算,整個北京再次陷入混亂、搶劫、屠掠之中。
……
朱慈烺拿到北京方面的通報十分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