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來北疆進行深入調查之前,顧曉曉以為軍隊頂多**翫忽職守剋扣糧草欺上瞞下。
到了這裡,她才發現人性究竟能惡到何種地步。
那些將軍,那些領著朝廷俸祿的“國家棟梁”,尸位素餐猶不滿足,還要千方百計搜刮著士卒的膏粱,踩著百姓的屍體獲取錢財和榮耀。
她們將蠻人當做狼,把百姓視作牛羊,用糧草和兵器餵養著野狼,待她們吃飽喝足侵擾邊民進行肆虐時,百姓慘遭屠戮親鄰離散之時,再出兵打退蠻族,藉此獲得軍功。
軍功建立在百姓的血淚之上,若不是親自來到北疆,顧曉曉簡直難以相信,世上竟有如此心狠手辣罔顧家國之人。
從將軍、李將軍,祝將軍,那些在北疆跺跺腳就要抖三抖的大將軍們,竟然都是這些骯髒交易的參與者。
除此之外,她們還在軍中不斷弱化朝廷的影響。妄圖將官兵變為各人私兵。好在古人忠君愛國意識濃厚,幾人在軍隊中影響雖大,但還到能夠控制全軍思想的地步。
當然這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幾個將軍頗得上中層領將忠心,但他們盤剝底層兵卒軍餉和糧草兵器,壓迫底層士兵。一些知曉真相計程車卒和百姓,對那些高高在上的將軍充滿了憤恨。
這一點很重要,倘若利用好,將來靠這些底層兵卒翻盤,也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穫。
茲事重大。顧曉曉在憤慨的同時,更加註重自身安危,由於此事牽扯的將領太多。為避免打草驚蛇。顧曉曉不敢大肆聲張尋找證據,甚至不能用明面上的勢力向京城傳遞訊息。
進入北疆之後,顧曉曉如同踏進泥潭,不知有多少隻眼睛在盯著她。莫說是驛站。恐怕她的王府都不是絕對安全的。
好在顧曉曉從京城帶的隨從護衛足夠多。直接名正言順的將王府上下用人換了一遍。
來北疆沒多久,就有人打起了往顧曉曉後院塞人的主意,她直接在當地找了兩個身世清白的少年,收為夫侍,謝絕了旁人的好意。
這兩人家世清白可靠,親緣關係簡單,顧曉曉將起家人一併收為奴僕庇護羽翼之下,免得被有心之人收買。洩露出她和兩人之間真正的相處模式。
兩少年生的眉清目秀姿容婉麗,冷不丁遇到如此好事。哪怕只是逢場作戲,替殿下充當煙霧彈,他們仍是歡欣鼓舞,操心著顧曉曉的衣食住行。
為了將訊息順利傳到京城,傳入清和帝耳中,顧曉曉將千辛萬苦蒐集到的證據,摹寫之後交給兩撥人,走不同的路線送往京城。
她用的人正是兩年前以各種名義,送到邊疆安家的移民,她們對顧曉曉忠心耿耿,又是移民中百裡挑一的靈慧之人,顧曉曉對她們寄予厚望。
在送信的過程中,顧曉曉沒有閒著,清和帝派給她的屬官陳放,在前往北疆的路上老實持重寡言少語。但進入北疆,在靜王一行人受到冷落,又跟隨顧曉曉在北疆大致走了一遍之後,陳放對北疆最新情形也有了一定了解。
陳放目光犀利,提出的問題竟與顧曉曉精心調查後的結果有幾分契合。而且她多年前在北疆待過幾年,毫無保留的向顧曉曉介紹了北疆近些年的發展歷程,讓她少走了許多冤枉路。
顧曉曉一直覺得陳放沒有表面上那樣簡單,果然在三個月之後,陳放拿出了清和帝的親筆秘旨,授權顧曉曉若查出北疆形勢不對,可暫代清和帝處理事宜。
這道旨意,對顧曉曉來說猶如甘霖,清和帝的秘旨所給許可權十分寬泛,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擴軍。同時,她對清和帝也多了幾分欽佩,她並不像劇情中那樣容易糊弄,也沒有她想象中那般為了獨攬大權,懷疑子女和親信貽誤軍情。
顧曉曉銀錢在手糧草不愁,徵兵時所給待遇明顯優厚於其它軍隊,一時引來許多人競相報名。
賈指揮十分忌憚北疆形勢,三皇女所處位置簡直步步驚心,但在她觀察看來,三皇女細心沉穩沒有急功近利,泰山壓頂面不改色,在危機四伏的北疆能夠遊刃有餘的擴充著自己的勢力,絕對是可以投靠之人。
為了更進一步,賈指揮全心全意投入到徵兵中去,即使化解了北疆幾股勢力的干擾,有理有據的和從家軍、李家軍等展開徵兵之爭。
顧曉曉派出的人馬,利用快馬、信鴿等傳遞訊息方式,用最快的時間將訊息傳遞到了京城姜玉景手中。
兩封一模一樣的信拿到手中,顧曉曉拆了其中一封后心驚膽顫,不敢耽誤連夜進宮,將北疆的訊息遞給了清和帝。
這一年來,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