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珠、真白珠。沈懷遠《南越志》曰:海中有大珠、明月珠、水精珠。
【照金闕 歸瑤臺】東方朔《神異經》曰:西北荒中,有二金闕,相去百丈。有明月珠,徑二尺,光照千里。《太公六韜》曰:武王入殷,釋紂之所拘,刑罪皆免之,歸瑤臺之珠。
【吐澤 藏川】《春秋保乾圖》曰:吐珠於澤,誰能不含?宋均注曰:珠出於野澤之中,誰能不含取以為寶也?《莊子》曰:其道之謂備,不以物挫志之謂完。君子明於此,則韜乎其事,沛乎其為萬物逝也。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於川。
【編星 照月】《尚書考靈曜》曰:甲子冬至,日月五緯俱起牽牛,日月若編珠。郭子橫《洞冥記》曰:帝起甘泉望風臺,臺上得白珠,如花一枝。帝以飾九華之蓋,望之若照明。
【鳳銜 龍吐】王子年《拾遺記》曰:黃帝之子名青陽,是曰少昊,一名摯。有白雲之瑞,號為白帝。有鳳銜明珠致於庭,少昊乃拾珠懷之,使照服於天下。《尚書考靈曜》曰:卯金出軫,握命孔符。赤用藏,龍吐珠也。鄭康成注曰:藏,秘也;珠,寶物,喻道也。赤漢將用天之秘道。
【九品 六異】沈懷遠《南越志》曰:珠有九品,大五分以上至一寸八九分為大品,有光彩,一邊小平,似覆釜者,名璫珠;璫珠之次為走珠;走珠之次為滑珠;滑珠之次為磥場�椋�伋‘珠之次為官雨珠;官雨珠之次為稅珠;稅珠之次為蔥符珠。《墨子》曰:和氏之璧,夜光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所謂良寶。
【笑舞鶴 握靈蛇】孫柔之《瑞應圖》曰:晉平公鼓琴,有玄鶴二雙而下,銜明珠舞於庭。一鶴失珠,覓得而走。師曠掩口而笑。曹植《與楊德祖書》曰:偉長擅名於青土,公幹振藻於海隅,德璉發跡於北魏,足下高視於上京。當此時也,人人自為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
【曜瓊蚌 隱金沙】郭璞《江賦》曰:瓊蚌晞曜以瑩珠,石〈蟲去〉應節而揚葩。曹植《遠遊篇》曰:夜光明珠,下隱金沙;採之誰遺,漢女湘娥。
【出黃枝 遺赤水】《林邑記》曰:黃枝州上戶口殷富,多明珠雜寶。《莊子》曰:黃帝遊於赤水之北,登於崑崙之邱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於赤水,使智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亻解緣蓋反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度寸 徑尺】《韓詩外傳》曰:良玉度尺,雖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良珠度寸,雖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輝。王子年《拾遺記》曰:燕昭王時,有黑鳥白頭,集王之所,銜洞光之珠,圓徑一尺。此珠色黑如漆,而懸室內,百神不能隱其精靈。
【照乘 媚川】《史記》曰:魏王與齊威王會田於郊,魏王問曰:“若寡人國小,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萬乘之國而無寶?”陸機《文賦》曰: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
【三色 七採】沈約《宋書》曰:文帝詔太史令錢樂之作小渾天,安二十八宿,中外以白真珠及青黃三色珠為三象星,日月五星悉居黃道。《西京雜記》曰:高祖斬白蛇劍,上有七採珠九華玉為飾,雜廁五色琉璃為匣。劍在室,光景猶照於外也。
【一篋 千金】《管子》曰:桓公問管子曰:“昔者周人有天下,諸侯賓服,名教通於天下而奪於其下何數也?”管子對曰:“君分壞而貢,入市朝同流,黃金一篋也,江陽之珠一篋也。此謂以寡為多,以狹為廣。”《莊子》曰:河上有家貧窮,恃緯蕭而食者。其子沒川,得千金之珠。
【白花 文鏡】郭子橫《洞冥記》曰:帝起甘泉望風臺,上得白珠,如花一枝。《孝經援神契》曰:神靈滋,百寶用,則珠母璣鏡也。宋均注曰:事神明得,則文珠有光可為鏡。
【拾濁水 沉丹泉】《抱朴子》曰:識珍者必拾濁水之明珠,賞氣者必採穢藪之芳蕙。任嘏《道論》曰:丹泉之珠,沉於黃泥;�Й_之寶,藏於裔石。
【飾桂櫝 鈿金盤】《韓子》曰:楚人有鬻其珠於鄭者,為之木蘭之匱。薰以桂椒,飾以珠玉,綴以玫瑰。魏收《後魏書》曰:武皇帝和平二年秋,詔中尚坊作黃金合盤十二具,鈿以玫瑰珠玉也。
§賦
【梁吳均《碎珠賦》】寶月生焉,越浦隋川;標魏之美,擅楚之賢。既登席而趨麗,亦綴履而升妍;豈銜恩以赴時,獨佩皎而騰天。瀛淮激電,甘海震雷,明珠碎矣,於川之隈。視員流而失轉,見折水之亡回;謝驪宮之瑞飾,粉靈蚌之神胎。若有人兮聲芒昧,芳徽斷兮明珠碎。明珠碎兮愴何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