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斥候使者進進出出,馬蹄踩踏的塵土飛揚,沉寂了一整個冬天的江東再次變得烏雲壓城城欲摧!
劉辯又遵從劉伯溫的建議,冊封孫堅為荊州牧、前將軍、滎陽侯,命工匠連夜剋制了印綬令符,派出使者前往長沙,改善關係。
當前的金陵周圍有騎兵兩萬,步兵五萬,水師兩萬,以及駐防城內的一萬禁軍,防禦乾陽宮的五千御林軍,總兵力約為十萬五千人。
秦瓊率先引領了五千騎兵,一萬五千步兵過江。次日薛仁貴又率一萬騎兵,兩萬步卒由秣陵渡過了長江。兩路人馬直接進入了陶謙控制的徐州境內,由廣陵、下邳一路向北。
三路援軍的總兵力不過七萬人,加上北海魏延的三萬人馬,總兵力也才只有十萬左右。比起袁紹的二十多萬人馬來,有著將近一半的差距。要想全面壓制袁紹,劉辯必須再率一支隊伍御駕親征,但在出徵之前應當先把身後的事情安排妥當,才能沒有後顧之憂的與袁紹爭鋒
前往長沙的使者攜帶了詔書、印綬,一路快馬加鞭,三日之後抵達了長沙,孫堅接到詔書後當即召集眾將商議對策。
“諸位,據探子回報,袁紹大舉進兵青州,一路連破黃巾、公孫瓚,兵鋒直指北海。估計劉辯有北上救援之意。又恐我軍趁機襲擊其後方老巢,故此才行遠攻近交之計,諸位以為該如何應對?”
身高八尺有餘,虎背熊腰,面貌雄偉的孫堅掃視了一下帳下文武幕僚,朗聲問道。
孫策率先出列:“父親大人,我孫家與劉辯之仇似血海之深,此時不報,更待何時?不如扯書斬使,向劉辯宣戰!趁他出兵青州之時,襲其後方,讓他首尾難顧!也好趁機收復故土!”
程普、黃蓋、韓當等武將紛紛附和孫策:“少主所言極是,我等當奉洛陽的劉協為天子,宣佈劉辯乃是僭越稱帝,如此便可師出有名的順江而下,直搗金陵,收復主公的故鄉吳縣!”
“主公……瑜卻不這樣認為!”
紛紛的宣戰聲中響起了另類的聲音,孫堅循聲看去,正是十八歲的周瑜。當下面帶微笑的道:“公瑾之意如何?說來讓吾聽聽!”
周瑜拱手施禮,朗聲道:“以瑜之見,縱然劉辯大軍北上,但柴桑要塞有甘寧的水陸兩軍駐守,江北的廬江又有狄仁傑的部分人馬與之呼應。況且這兩年來劉辯所向披靡,先後翦滅劉繇、嚴白虎、王朗、袁術等各路諸侯,可見其麾下猛將謀士極多,士卒皆是能征善戰之士!就算主力大軍北上青州,也沒有顧首不顧尾的道理,要想威脅到金陵,絕非易事!”
“與其同江東朝廷結下死仇,不如接受荊州牧的冊封,趁著江東用兵之際,渡江攻打劉表,將整個荊州掌控在手中。到時候主公雄霸一州,進可攻退可守,再不濟也能成為一方霸主,不用再仰他人鼻息!主公以為如何?”(未完待續……)
二百二十一 不共戴天之仇
周瑜的話音剛剛落下,眾將齊聲表示反對。
就連總角之好孫策都把頭搖的像撥浪鼓:“公瑾此言差矣,我孫家與劉辯仇深似海,好不容易覓得良機,豈能放過?不為叔祖父、伯父等人復仇,我孫家豈有顏面立於世上?”
“少主所言極是,劉表雖然可恨,但終歸只是守土之犬,與劉辯不可同日而語也!若能擊破劉辯老巢,再圖荊北三郡易如反掌!若被劉辯佔據了青州,平息了來自袁紹的壓力,第一把矛頭就會指向我荊南,到時候劉辯傾盡半壁江山之力,以泰山壓頂之勢而來,難以與之爭鋒也!”
孫策話音落下,跟隨了孫堅多年的老將程普站出來極力附和。
聽了眾將與長子的諫言,孫堅微微頷首:“諸位所言極是,比起劉辯來,劉表不過是疥蘚之疾罷了!我軍若能趁劉辯主力大軍北上青州之時,攻陷其老巢金陵,從此便可高枕無憂!”
“主公英明!”
孫堅話音落下,以程普為首的眾武將紛紛齊聲稱頌。
周瑜再次進言:“主公之意既然已決,瑜自然不敢再有異議。但以瑜之見,主公應當先假意接受劉辯冊封,並回書感謝,以麻痺劉辯及江東軍的心理。尋找良機,攻其不備,或許能夠獲得出乎預料的結果!”
孫堅搖頭道:“人無信而不立,吾豈能朝令夕改,惹天下英雄恥笑?某既然決定與劉辯為敵,就要堂堂正正的興兵討伐。打出旗號,為叔父、兄長復仇雪恨!吾以正義之師而討伐。何愁不勝?”
頓了一頓,繼續道:“況且吾與劉辯仇深似海。即便是假意接受冊封,也會為天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