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由清廷培訓出來的工匠,覺得需要另謀出路時。分佈在兩省的情報機關,開始秘密的接觸他們,聘請其中的技工前往漠北。
不論開出的餉銀。還是漠北軍這塊招牌,很快都得到這些工匠的同意。而分散各地的情報部門。同樣沒大張旗鼓的挖人,相反都經過一番計劃,將這些人悄無聲息的送往根據地。
隨著這些老技工的到來,集合兩個機器局的裝置。重新組建起來的漠北兵工廠,也算有了第一批技術骨幹。而劉興華同樣,在根據地召集一批年青人,進入工廠當學徒。
雖然彈藥復裝的速度,不是很理想。可劉興華非常清楚,目前兵工廠剛起步,一切以培養工人為主。等何時,根據地有了鋼鐵廠跟火藥廠,才是兵工廠進入高速發展的時候。
至於水泥廠、磚廠、木材廠、棉布紡織廠。這些涉及到民生的工廠,也陸續在根據地籌備起來。一些遷來的移民,也陸續進入這些工廠成為工人。
清楚一套完整的工業鏈。短時間根本沒辦法完成,劉興華也不著急。他相信,當年解放全華夏的太祖他們,不也是從零開始,最後振興一個若大的華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