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了曲轅犁之後每天可以多耕出一倍甚至兩倍的土地,而且被耕的土地因為翻土較深,所以便於施肥和藏墒,對於農產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這樣的亂世,光有軍隊還不行,你還得有充足的糧食供養軍隊才行。不然都去人吃人,把人吃光了,誰來種糧?因為糧食關乎生死存亡,所以劉和對於如何提高農業產量極其重視,若論重視的程度,甚至不亞於他即將進行的鍊鋼技術改良。
在地盤有限的情況下,提高單位土地的糧產量無疑是獲取更多糧食的正確途徑,而劉和恰恰又多少知道一些如何提高糧食產量的辦法,比如改進農具,比如修繕水利,比如合理使用農家肥,比如選取良種進行人工培育。
劉和前生不是發明家愛某生,也不是農業科學家袁某平,他只是一個小時候呆在偏遠農村長大的土孩子,所以只能憑藉腦海中的一些記憶和印象,對這些木匠和鐵匠們提出一些設計方面的思路和建議。
雖然知道的不多,但很多時候聰明的工匠只是缺少一個思維中的“小火花”,而劉和就是那個喜歡到處“放火”的傢伙!
當劉和在紙上歪歪扭扭地畫出印象中的曲轅犁外形圖時,立即就有兩個工匠眼睛發亮,似乎受到了啟發。
一個工匠開口說:“大人,從圖樣來看,如果將直轅改為曲轅,難度並不太大,關鍵的難題在於如何在行進過程中隨時都能調節變化犁鏵的深淺,調整犁鏵的方向。”
另外一個工匠補充說道:“除了這個難題,如何保證犁盤的牢固耐用也是問題。”
劉和聽了他們的疑惑,點頭說:“你們能提出這樣的疑問,說明已經大致理解了我的要求。具體如何設計曲轅犁,我也沒有更多的建議,但我可以提醒你們,如今農夫所用的直轅犁,主要部件都是以木材為主,僅有犁鏵一處是用了生鐵,你們千萬不要被材料限制了手腳,不妨考慮在一些需要轉動調節的靈活部位使用堅固耐磨的鐵材。”
“你們不要有什麼顧慮,儘管放心大膽的進行改造和設計,所需的各種材料,都有我來提供,不管最後成果如何,我都會給你們管飯和發放工錢!”
幾個工匠聽了劉和這番風趣的話語,頓時哈哈大笑起來。
劉和不以為意,繼續說:“不過呢,誰若是能夠設計出符合我要求的曲轅犁,我不僅賞賜他百畝良田,而且還提拔他做官,允許他的子女進入學堂讀書,今後吃穿不愁,一生無憂!”
隨著劉和開出的獎賞條件越來越重,幾個工匠的呼吸變得急促起來,有人甚至已經忍不住想要趕緊動手了。
劉和見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拋下最後一句話:“人多力量大,如果你們能夠一起合力將曲轅犁儘快的研製出來,你們每個人都會得到同樣的獎勵,而且還是加倍的!”
原本還想著各幹各的幾個工匠,聽了劉和這話,相互之間你看我,我看你,似乎都在衡量著利弊得失。
中國古代不乏各種能工巧匠,甚至有些人可以製作出巧奪天工的作品,但卻嚴重缺少一種叫做“技術共享”的精神,以至於到了後來,很多先進的技術出現了斷代和失傳,最終成為國家和民族的遺憾。
什麼“傳男不傳女,傳子不傳媳”,什麼“傳內不傳外,傳嫡不傳庶”,什麼“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清一色的狹隘自私思想,耽誤了多少能工巧匠,徒子徒孫!
當然了,劉和想要改變盛行在手工藝人群當中的這種技術封閉防範思想,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改變得了。不過難也罷,易也好,劉和心裡好歹惦記著這個問題,而且還不動聲色的開始了嘗試,這就很好嘛!
對工匠們交待完畢之後,劉和正欲前往太傅衛隊營一趟,卻見東門軍司馬騎著馬一臉喜色的趕了過來。
“啟稟公子,城外來了一隊手持大戟計程車兵,聲稱來自冀州,特來投奔於您!”
劉和聞言,喜上眉梢。“嗯,這個張郃辦事還挺利索的,趕在訓練團正式開訓之前將人給我送來了!”
劉和於是改變行程,帶著人前往城門口親自迎接大戟士入城。
按理說,以劉和如今的身份,其實不必親自前去迎接一群大頭兵,只要派個身邊的人代表一下就行,但他為了提高這群大戟士在馬城的地位,所以特意前去迎接。
這些士兵畢竟是從冀州趕來的,來了幽州之後就是人生地不熟,劉和要是不給他們撐腰,今後的訓練還怎麼搞?
劉惠站在城門附近,仔細觀察著進出城的人們,結果發現無論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