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部分(3 / 4)

小說:女主三國 作者:莫莫言

者,應驅兵千萬,而並不一定要親自上陣。因而,周瑜認為,孫策左臂的箭傷,使得孫策功夫折半,並不是一件壞事。很可能孫策會因此而收斂自己,從而成為一位明主。

旁邊只有周瑜在。孫策剛剛昏迷的時候,旁邊是有很多將領的。後來,人們就散去了。就周瑜獨自在陪伴。

不過多久,孫策就醒來了。由於只是氣極攻心而昏闕,醒來了,就沒有什麼事情了。剛剛醒來的孫策態度很平靜。喝了一點水,孫策說話了。

孫策說:“吾今有一計,公瑾幫忙參詳參詳。吾意詐死,全軍舉哀發喪,連夜拔寨退往曲阿。敵軍得到訊息,必來追殺。屆時我軍埋伏在道路兩旁。而吾又突然殺出。敵軍見吾死而復生,必然驚慌失措。如此大局可定矣。”

周瑜聽了,道:“那就這麼辦吧。”心中,卻充滿了悲涼。自此,周瑜對孫策失望了,萌生了去意。

第二卷 第218章 詐死蠢計

第218章 詐死蠢計

演義中有此計:“策令軍中詐稱主將中箭身死”。是當作妙計來寫的。這裡,同樣的計策變成了蠢計。

大家都知道三國是魏蜀吳。演義著重寫的是蜀,其次是魏。於吳國著墨甚少。有很多演義讀者,在赤壁之戰的時候才發現了吳國的強大。前面為何沒有發覺呢?就是因為著墨不多,而忽略了。

這裡面最冤的就是周瑜了。周瑜在赤壁之戰裡面被描寫成為一個妒賢嫉能的小人。明明是周瑜打勝的那場戰役,其光輝罩到了諸葛亮身上。其實,一次冤枉,也可以理解。畢竟演義是抑曹揚蜀嘛。然而,在吳國崛起之初,周瑜又做過些什麼呢?

文事一件,武事兩件半。文事一件,就是舉薦了張昭、張紘。武事兩件半,一是遊說陳武,二是活捉太史慈,半件是對王郎追殺。舉薦張昭、張紘,算功勞,可證明周瑜的忠心,但不能說明周瑜的水平。遊說陳武,在我們的故事中,順便還得了壽春城,得了降兵一萬。抄了劉繇的老窩。在演義裡,沒有那一萬降兵。功勞小了一點,這還不算,但看不到周瑜的主動。周瑜彷彿是自作主張去遊說陳武的。並且,遊說陳武的依據,同是廬江人,能說明什麼呢?只能說明周瑜的膽量。李肅還遊說了呂布呢。

關於活捉太史慈,演義說的是“孫策與周瑜商議活捉太史慈之計。”看見沒有,兩人共商。得出個主意,周瑜最多隻能算一半。是個什麼樣的計謀呢?“瑜令三面攻縣,只留東門放走;離城二十五里,三路各伏一軍,太史慈到那裡,人困馬乏,必然被擒。”太普通了吧,這不就是典型的圍三闕一嗎?

結果呢?“太史慈正走,後軍趕至三十里,卻不趕了。太史慈走了五十里,人困馬乏……生擒太史慈,解投大寨。”計策裡面的二十五里變成八十里了!隨後,孫策再與太史慈說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話,把光芒全部搶走了。

最後那半件追殺王朗的獻計,周瑜明顯地慫了。王朗守城而戰,孫策攻不下,孫靜獻計,取王朗屯糧之所查瀆。孫策大喜,說的是“叔父妙用。足破賊人矣!”然後周瑜就獻了個馬後炮的計策,說:“主公大兵一起,王朗必然出城來趕,可用奇兵勝之。”這裡,奇兵指的是伏兵。孫策的反應是:“吾今準備下了,取城只在今夜。”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我早就安排了,還需你說?”

……

縱觀演義,可以發現,周瑜在孫策創業打天下期間,是一個很不起眼的角色。沒水平,沒功勞,而且還不招孫策喜歡。孫策打下江東,所有的功勞都是孫策自己的,周瑜一點份都沒有。孫策臨終前對孫權說:“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也表明了,所有的戰功,都是孫策自己的。孫策死的時候。周瑜在什麼地方?在守禦巴丘!巴丘在哪兒?在長沙附近的洞庭湖邊,在還沒有打過來的荊州地面。

不能說巴丘的地名錯了。寫錯個吧地名,小問題。而那個地名所傳達的意思,卻沒錯。那就是“很遠、很遠的地方”。周瑜跟孫策處不下去了,只能分開。孫策死了,周瑜遵遺命為孫權效勞。孫策若是沒死,周瑜早晚得走。

演義裡,孫策創業初期,攻得很急。借來的三千兵,本身戰力如何,借了之後又如何?沒有說。就算那三千兵是袁術的精銳,也只能說明在袁術的麾下他們是精銳。借出來了,人心就浮動了,精銳就不再是精銳了。

孫策挾死一將、喝死一將的英雄事蹟,在演義中是比較靠後的。就這麼一個沒有英雄事蹟傳揚的傢伙,首仗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