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人也是功利主義至上。中國弱了,它看不起;中國強了,它擔心。把艾本斯坦形容個人的話用在美國身上也比較恰當:勢利眼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比較,比較意味著競爭、對手和嫉妒。勢利眼總要選個立場,他需要確定自己比旁邊的人強。

美國就是這樣!

不能做失敗者(1)

不能做失敗者

——“瘋狂”的美國人

瘋狂工作,是美國人的典型特徵。

美國的大都市裡,每個人都匆匆走過,倫敦、巴黎的悠閒和恬淡在紐約絕不會看到。在法國南部度假勝地尼斯遊玩時,我曾碰巧和一位美國女孩“同居一室”。當時,我們住20歐元一晚、不分男女的青年旅舍,晚上大家開“臥談會”,她說自己當中學老師,每天工作10小時,週末還要另外打一份工,一番話說出,讓在場的歐洲室友大為不解。在歐洲,每天8小時、每週工作5天都有人抱怨連連。

在美國,一個白領如果要完成相同的工作,那麼他一週至少要工作60個小時,而且週末還得經常加班。而歐洲就完全不同。我2007年秋天在雅典訪問時,下午3點鐘出去買機票,愕然發現大多數店鋪還沒開門,大門顯要位置寫著“本店5點開門”。

美歐工作精神的差異在各國駐華機構也表現的淋漓盡致。

美國駐華使館安排一些活動,常常是早上8點,或者7點30,通知媒體說某位大員要在國貿大飯店的工作早餐上發表演講,歡迎大家去聆聽。當然,演講人和商界名流們有大餐,而記者們只能餓著肚子聽了。而歐洲國家的駐華機構,此類事情基本上不會發生。義大利某駐華機構的中方助理對我說,你要找我們老闆,一定要試著上午10點後打電話,10點前他一定不上班,10點後不一定上班,能否找到,要看你的運氣了。

的確,和歐洲相比,美國人過的日子異常緊張。有統計表明,美國人每月平均每人工作1966個小時,比歐洲人均工作時間最長的英國多235小時,比法國人均多310小時,也就是將近39個工作日。

換個演算法也許更簡單,更容易理解,美國人平均每年休息13天,而義大利是42天,法國是37天,即便是一向被視為工作狂的日本人每年也有25天的假期。世界旅遊組織的統計資料表明,在發達國家中,美國人的帶薪假期是最少的。

在我個人的海外採訪過程中,也切實感受到美國和歐洲的不同。去法國、英國採訪,一天最多兩個專案,可以悠閒地享受午餐的樂趣。而在美國,中午坐下來吃頓飯絕對是奢侈,常常是一天三個採訪專案,晚上寫稿,中午,對不起,麥當勞或者肯德基湊合一頓。陪同人員一下車就說,30分鐘吃飯的時間,要快。節奏之快讓人抓狂,難怪麥當勞這類快餐的發源地在美國。

美國人為什麼如此“瘋狂”?

有人從宗教的角度來解釋美國的勤奮。移民到新大陸的清教徒都必須立下誓約,要過一種勤勞節儉、清心寡慾的生活。按照新教的教義,所有的人都是生下來就帶著“原罪”的,人來到這個世界的唯一目的是透過辛勤勞動來還債,然後死了就可以上天堂。

為了贖罪,大多數人都拼命工作,一個社會的大多數人如果都選擇少吃多做不浪費,財富會呈幾何倍數增長,資本的原始積累可以迅速完成,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正是讀出了這一點,才寫出不朽的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現代學者們則從另外的角度進行解讀。

2005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心理學家加特納(John D?Gartner)出版了其著作《輕症躁狂的優勢》。加特納發現,許多對美國人性格的描繪,如精力充沛、動力十足、近乎愚蠢的樂觀主義、企業精神、宗教狂熱、傲慢自大、救世主的情懷等等,都和“輕症躁狂”的症狀重合。其中最基本的特點,就是極度亢奮的情緒。這種情緒發作起來至少可以延續一個星期,患者在此期間覺得自己就是宇宙的主人,覺得自己了不起,並忘我地投入到工作或尋歡作樂之中(其中包括過度追求性生活導致婚姻破裂)。這實際上類似一種癲狂性抑鬱症的初期症狀。

我個人覺得,宗教精神和心理因素都有些道理,但更直接的原因是社會評價體系的壓力和美國法律的缺失。

前面已經講過,美國人講究實際,有些勢利眼,他們和人打交道也不會關心你的祖上有何豐功偉績,而是關心你個人是做什麼的。

在美國,談起某人時最具侮辱性的一句話就是“你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