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還有兩三個月,不過一旦降溫,這些連衣服都沒有的原始人的活動範圍將會大大縮小,後面能夠採集到的食物將會越來越少。依照這個情況判斷,無怪冬天得餓死不少人。
增加食物的來源暫時不說,先把有的儲存好也是可以的。
怕老鼠咬就編出筐子來分裝。這些裝放東西的筐子要大,還要編織相應的蓋子。這些都不是難事,經過幾天的學習,孩子們已經可以非常熟練的把筐子編起來了。王川也進一步研究,把編織收尾的部分工序進行了最佳化,就是把多餘出來的藤條用了卷邊倒插處理。這樣編出來的筐子應該會更加結實,能夠進行更大力度的拉扯。只是要把平時編的筐子加大和加個蓋子而已,難度不大。
但在把這些東西裝筐之前,還要先處理一下。該洗泥的洗泥,該晾曬的晾曬,各種大小的東西全都要分開裝放。
處理這些東西,王川很艱難才說服了阿母。清洗沒問題,不過晾曬就要了阿母的命了。周圍那些松鼠鳥雀完全不怕人,見到乾果莖塊,趁人不備就從草叢樹葉間跳過來叼上兩口。王川讓兩個孩子拿著帶枝丫的長樹枝站崗都沒有用。阿母更是氣得跳腳。
王川乾脆帶著其他孩子把洞口的植被全都清理一遍。藤條雜草都清除了,灌木小樹全折或者用石頭斷了,大的樹木沒有辦法砍斷,也讓喜歡爬樹的幾個孩子上去把樹葉全折了。周圍再佈置上一些索套,這才改善了些。還收穫了一些鳥雀。
晾曬的工作進行了三天,之後把才各種過冬的食物分裝好放進巖洞。分裝之後,王川更是欲哭無淚。他之前預計有五百斤左右。結果分裝下來估算了一下,發現可能不到四百斤。這讓他覺得生存不易,時間越發的緊迫。
不過折來的小樹灌木倒是能用的。王川教孩子們去掉樹杈樹葉,兩頭的毛刺燒掉,打磨光滑了可以給大家當工具用。打磨木棍的時候用尖石片刮樹皮這個辦法顯然有些吃力而且傻。王川把棍子拿到了小溪邊的沙地上,直接放到沙地上來回摩擦,棍子表皮上的凹凸很快就會被磨的光滑。告訴那些孩子打磨好的每人可以挑一根,他們就自發的學著打磨起來。
王川準備把這些棍子給大人們做石矛用。要增加狩獵的成功率,增加些短矛當投槍用也是好的。
不過這自然遠遠不夠。
孩子們把糧食分裝好後,王川便讓他們編粗一些的繩子。二麻纖維還算結實,搓出來的手指粗的繩子,就可以吊起兩個他這樣的孩子。這可以給大人們做大的繩套用。繩套用得好,各種大型動物也是可以捕捉的。只是要讓有興趣學習這個,倒是一個問題。
這個時候,孩子們卻是反應說,小溪裡的魚已經撈不到了。兩個孩子下水大半天,只撈回來幾條小魚,都不夠一個孩子吃的。魚這幾天差不多是孩子們一半的口糧。要讓孩子們做事,總是不能讓他們失望的。王川便考慮著繼續改進工具。
王川試著織網。不過考慮到織網的時間要比較長,麻線的數量不太夠他決定先織幾個用料少的網兜。
小溪裡的魚應該是還有的,只是經過這幾天筐子的禍禍,密度降低了。畢竟筐子的效率和口徑有限,不可能把這些魚趕盡殺絕。如果用大口徑一些的和濾水更快的網兜,說不定還能深撈一些,可以解決一下燃眉之急。
而且網兜做好,不但可以撈這條小溪的魚,還可以讓大人們拿到其他溪水中去撈魚,也算是不錯的工具。
編織網兜沒有其他竅門,先找一根大小合適的生樹枝彎成一個圈,彎圈的時候用火烤一烤,這樣成型圈子會固定下來。固定之後,再用麻線綁一下就完美了。彎好的樹圈掛起來,麻線弄成一段段對摺綁在樹圈上,兩厘米左右一根,綁好麻線就把豎下來的麻線隔著兩厘米兩兩打結就行了。這是古老的結網法,工序並不複雜。
網結到最後,把所有的線頭都綁到一起收尾,一個網兜就做好了。再在這個網兜上綁一根長棍子,王川就拿著新的網兜下了小溪。試用新工具還是得自己來,那幫野孩子做事沒有一點分寸。藤筐弄壞了就算了,這網兜搓繩編網花的時間不少,弄壞了會讓人心疼死。
事實證明網兜還是有效果的,花了半個多小時,王川又撈了十多尾二三指大小的魚,個別有小孩巴掌大小。太小的就撈不到了,小魚會從網兜的網眼跑掉。他發現越往河口走魚越多,想必是有魚會從河流中迴游。在一個靠近河口的小水潭裡,他還撈到一個臉盆大小的烏龜。烏龜在小溪裡很罕見,因為這東西跑得慢,小溪的水也不深,幾乎不能在這些孩子手裡存活,想必這龜也是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