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返遷庫區安置移民實**屋“自拆、自運、自
建”的政策,使他們搬不起家——一個窮字隔斷了移民的回家之路。二十多年來的17次“鬧”返庫和不斷的搬遷已使絕大多數移民精疲力竭,一貧如洗,他們已太累了,不想也無力再折騰了。中央給了公道,他們可以名正言順地迴歸之時,他們卻已失去重建家園之力,只好繼續留在條件惡劣、土地貧瘠的安置區。
澄城縣王莊鄉移民馬福全,十七次鬧返庫他就參加了十六次,只有一次因病沒去參加,他渴望重返庫區的心情可想而知。馬福全在安置區的土地是不毛的溝邊地,打不下糧食,勒緊褲帶鬧返庫,窮上加窮。全家五口人,他和老伴,人高馬大的兩個兒子和二十多歲的大姑娘,擠住在一間破窯洞裡。大兒30多,馬老漢東湊西借好不容易蓋了間草房給兒子完了婚,婚後沒一年,媳婦嫌窮,跑了;二兒子的婚事老漢就更無力問津……無力為兒子娶媳婦的馬福全更無力返庫。政府同意安排部分移民返庫的福音,對馬福全除了具有安慰意味之外並沒有實質上的意義。馬福全至今仍舊留在他的遷移地,固守著溝邊的幾畝不毛之地……”
與馬福全比,還有更不幸的人——該回家時已家破人散。
張方兒,富平縣一個無依無靠的可憐孤寡老人,這個瘦骨伶仃,頭髮雪白,臉和手都全似醬油顏色的八旬老漢,一身破舊的黑對襟衣服,已分不清顏色的褲子緊扎著褲腳,走路都隨時有被大風颳倒的危險。就這樣的年齡,這樣的身子骨,還得常年駝背彎腰,倨僂著身子在渭北高塬一個叫老王村那貧瘠的土地裡刨食。
張方兒原籍華陰縣西陽鄉北嚴村,1956年,為響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