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菜蔬和日用品……
幾十年後,記者找到那一批進入銀川地區的數位先遣隊員印證“當地黨政機關早就已為移民安排了新居,當地農民還騰出房子800間讓移民居住,並幫助移民開墾 好了種蔬菜的土地”等情節時,有人一聽就罵報紙“盡說瞎話騙人!”
據馬連保回憶,先遣隊當天從銀川直奔陶樂,根據安排,先遣隊要在陶樂縣城休息一天。趁此機會,他溜了出去,四處打探新居情況和周邊的人文地理。馬連保說: “我沒有打聽到新居的情況,更沒有看到800間房子和種蔬菜的土地。”停了停,他補充說:“在當地人那裡,我倒是聽到了一個個浪漫而又美好的傳說。”
美妙或者美好的東西,哪怕只是一個傳說,都容易入腦入心,令人念念不忘。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曾抱著要親近祖國西北邊關那片神奇土地的夢想前去寧夏的馬 連保,如今對自己當年聽到的那些浪漫而又美好的傳說依舊記憶猶新。
他邊比劃著邊告訴記者:陶樂西臨黃河,構成了一個南北長東西窄的狹長地域,從版圖上看,那個狹長地域似一條長長的羊毛口袋,有人形象地將其比喻為系在黃河 老人腰上的酒葫蘆,當地人還煞有其事地說,黃河老人喝了葫蘆裡的酒,醉了,走起路來就扭秧歌似的一擺三搖,硬是把黃河搖擺成九百九十道彎。
馬連保說:從人們的介紹中,我還了解到,中古和遠古時期,陶樂是北方少數民族遊牧之地,古稱胡地,明代定名“套虜”,含有貶意,清初改為“陶樂”。秦統一 中國後,就在縣境內修築軍事城障——“渾懷障”。漢晉時,渾懷障仍為軍事要地。明代在其南部修築東長城和行堤後,大部境地劃在長城之北,稱為邊外地。此後 成為蒙古族遊牧地。清朝光緒年間,在伊盟地區推行“放荒招墾”政策,陶樂許多地方得以開發。1921年,馬鴻賓在今高仁鎮的上下營盤一帶相繼招 墾;1930年,閻錫山、馮玉祥聯盟反蔣失敗後控制綏遠,相繼辦軍墾,招民聚居此地。此時,鄰省區的佳縣、榆林、東勝、神木等地受災,大批農民移居此地墾 荒,平羅、賀蘭的不少農民也移居此地。
陶樂既是移民墾荒之地,許多地名便帶有濃郁的移民墾荒色彩。對那些稀奇古怪的地名,馬連保如數家珍,他說:高仁鎮是因一個名叫高仁的一戶人家最先在此地定 居,因此,此地先叫高家疙瘩,後改為高仁鎮。白家臺子最先由白姓人家居此。六頃地先是以土地面積起名,又因**最早於此落戶,後人也稱“六頃地”或“** 的地”,後統稱六頃地。
開發出六頃地,建起的村莊便叫做“六頃地”。後來,以馬太為首的一夥人又在六頃地以北開出了大片土地建立了村莊,由於村旁有河溝,村莊便稱為“馬太溝”。
然而,每逢黃河漲水,河岸常常大片大片地陷落,成片的莊稼地被河水捲走,人們哭喊連天:“不好了,不好了,河岸被河水淘落了”。“淘落了!淘落了……”
河岸淘落,高仁寢食不安。他採用草、土、石頭三結合壘築碼頭引水的辦法治理了“淘落”。之後,他又引導村民從黃河上游開口,挖出了一條縱貫南北的水渠。治 理了“淘落”危害,又有水澆灌土地,這一帶成了富裕之地。然而,“淘落”的陰影一直籠罩著百姓的心。這天,他把大家召集起來說:“‘淘落’害苦了我們,但 把這兩個字稍稍改動一下,意思就全變了。‘淘’取掉三點水放耳旁,就成了樂陶陶的‘陶’,‘落’同樂諧音,把‘落’改成‘樂’,‘淘落’就變成了‘陶樂’ 了。”大家齊聲叫好。從此,黃河東岸的地盤就叫陶樂。
當時,這些美好的傳說使馬連保堅信:陶樂和月牙湖一定是個好地方。
16日午後兩點,到達月牙湖後苦水井附近的安置點時,馬連保和先遣隊的小夥子們全傻眼了:這就是那個有著月牙湖美名的地方嗎?
沒有報紙上所說的“當地黨政機關為移民安排的新居”,看不見當地農民為移民騰出的800間房子,更沒有當地人“幫助移民開墾好的種蔬菜的土地”!
位於陶樂縣城南25公里處月牙湖,東與內蒙古鄂爾多斯臺地接壤,北臨毛烏素沙漠。古黃河在這裡原是成一條幅度非常小的曲線由南向北流去,但數千年來,黃河 多次改道,不斷吞噬河西的土地,呈橢圓形地繞西向北,在20多公里外才與老黃河岸匯合。
改道後沖積的灘地與原來的老黃河岸形成了方圓數十公里的月牙狀。在這塊狀若月牙的荒灘上,大多是不值錢的沙子和拳頭大小的石塊,唯有瀟瀟秋色的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