鋃鐺入獄使他明白了“鬧”的尺度和界線,對“鬧”的分寸有了更加準確的拿捏;在苗福群的屢“鬧”屢敗和屢敗屢鬧的“鬧”騰中,他學到了堅韌,也悟出了“鬥爭策略”;從王福義的失利中,他知道了“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在進庫前就首先派人去摸農場領導及農工對移
民的態度,搞清哪個農場可利用,哪個連隊應作為攻擊物件;不久後的“清明祭祖返里”行動失敗後,他和王福義等人都有了“硬弄不行,得邊返庫邊上告,把問題反映到上邊”的醒悟……
有了豐富經驗的“劉司令”以布衣百姓少有的睿智在既要“鬧”返庫又不違法違規之間尋找著平衡。他說:返庫的事不“鬧”則罷,“鬧”就要鬧得有理,“鬧”得成功,至少,“鬧”返庫不要授人以柄,鬧得自己不能脫身,鬧得入獄坐牢……
在這樣的原則下,1982年返庫前,劉懷榮首先開了一個大會,讓移民瞭解自己設計的返庫“藍圖”。這個會是1981年11月的一天在稼店鄉司家村開的。
會場佈置得很氣派很有聲勢,四面的牆上、樹上都插滿了紅旗,紅紅綠綠的標語口號從村裡貼到了鄉上。
會場上,“移民返庫動員大會”的會標和兩邊“返庫有理,種地有權,徹底解決,只有返遷”的口號遒勁有力,很有氣勢。
會議規模很大,一萬多與會者把村裡的打麥場擠得滿滿的,周圍的空地裡也全是人。參會者很廣泛:華陰八個鄉的移民來了,渭北五縣(蒲城、富平、澄城、合陽、白水)的移民代表也來了,稼店鄉政府的幹部也來了——他們是得知訊息後準備來攪局的,但一看會場周圍站滿了手持棍棒,隨時準備與人惡鬥的年輕人,幹部們只好放棄興師問罪的打算,站在場外暗暗監視會議動向。為會議擔任警戒的年輕人挑釁道:“鄉領導,該幹嘛就幹嘛去吧,用不著你們站崗放哨了!”
“放心吧!誰敢搗亂,我們一定把他揍得屁滾尿流!”
“回去吧,我們可沒給你們安排吃喝……”
“今天人多,你們的安全有什麼閃失可沒有人負責。”
在會場警戒者的威脅和驅趕下,鄉幹部們氣憤而又無可奈何,只好悻悻而去。
會議在掌聲和口號聲中開始。各縣代表發言後,華陰的代表也表達了堅決返庫的決心,最後,劉懷榮講話。這位在各縣移民中有較高威望的“司令”歷數移民的苦
難,痛陳一年來糧食歉收,移民生活的艱辛,然後指出,只有返庫奪回土地,生產自救,才是移民的唯一活路。
接下來,“劉司令”在一片掌聲、口號聲和歡呼聲中部署:1982年正月15日返庫。各縣參加返庫的一個村分成一個點(華陰共60個點),每個點製作一面旗幟;一個點準備五口鍋灶,一個縣安排一個醫生。每個返庫者都要帶足糧食和農具……
為了使返庫萬無一失,司家村會議後,劉懷榮分五個組對會議佈置的工作進行了檢查,同時,於1982年的正月初九派出三個“偵查員”到庫區摸情況。
一切準備就緒,正月15如期而至。又一次返庫浪潮呼嘯奔湧著卷向庫區。
《渭南移民志》說:1982年,移民返庫,由旱塬地區發展到平源灌區,返庫地點,由朝邑灘發展到華陰灘,返庫移民在3000多人次。他們攜帶口糧、種籽、牲口農具,湧向庫區。一路上散發傳單,張貼標語。在華陰灘召開2000餘人(據移民回憶,華陰實際返庫6000餘人,本次返庫的總人數近一萬)的“移民返庫誓師大會”。他們高呼“寧做庫區鬼,不做安置區人”、“不忘移民苦,返回老家園”的口號,大造聲勢,在庫區搶種3000多畝……
《移民志》沒有記述到的還有這樣一些情節:這天,“總指揮部”“劉司令”一聲令下,八縣幾百餘鄉的移民一萬多人出發了,一百多輛隆隆轟鳴的小四輪拖拉機在前開道,車上坐滿了高擎“移民返庫”、“生產自救”的移民。浩浩蕩蕩的隊伍裡,劉懷榮、苗福群、王福義、陳文山等“司令”各自走在本縣隊伍的前邊。他們的身邊,行進著充當“衛隊”的青壯年,還有揹著鍋碗搞後勤的婦女,掛著藥箱的醫生和專門去開商店的“店員”。一路上,人聲鼎沸,狗吠牛叫,每逢路過場鎮,移民們還動情地唱起篡改的《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渭河平原,那裡有棉花小麥,還有那,祖輩的墳山。五六年,五九年,在那些傷感的日子。離開了家鄉,去了旱塬高山……爹孃呀,爹孃呀……何時才能回到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