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近300人,沿黃河像模像樣地開展研究與規劃,編成了73萬字的《黃河治理規劃的綜合調查報告書》,提出了“黃河中游梯級開發”方案。擬將在從清水河至小浪底共500公里處建11座水庫,總庫容為800多億立方米,並伴以龐大的造林和發電計劃。在這眾多的水庫中,三門峽是其中最大的一座。考慮到淹沒耕地和遷移人口太多,工程可分兩期進行。若以潼關洪水位325米為限,第一期壩高61米,總庫容60億立米,發電能力63·2萬千瓦;最終壩高86米,總庫容400億立米,發電112·3萬千瓦……
《黃河治理規劃的綜合調查報告書》的計劃剛剛形成,計劃的編纂者們卻在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的楚歌聲中黯然回到了他們的那個彈丸之地。那份傾注了計劃者不少心血且的確頗有見地的《報告書》,大多銷燬散失。
戰爭的硝煙還未散盡,1946年夏天,國民政府水利委員會組成以張含英為團長的考察團,分水利、水文、地質、河道對黃河中上游作了考查。一篇《三門峽水庫是這樣上馬的》的文章中對隨後的考察作了這樣的記述:
這年冬天,國民政府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聘請美國專家,組成黃河顧問團:豪爽的美軍工程師兵團總工程師雷巴德中將,他的助手葛羅頓中校,再就是著名的與中國兩條大河有著不解之緣的著名高壩專家薩凡奇博士和他的助手柯登。那年,中將七十多歲,博士也已六十出頭。美國人仔細研究了那殘存的、由日文譯成中文,再由中文譯成英文的檔案,先沿黃河考查,然後,以美國佬一貫的風格,在開封大吃酒肉的同時對每個問題都激烈爭論,最後給中國政府寫了一份三人簽字的檔案:《治理黃河規劃初步報告》。在肯定了日本人“研究精詳,若干建議頗足稱道”之後,他們主要給出三條意見:
1。凡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