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3 / 4)

民所採寫,而只是轉載了《陝西工人日報》已用過的一篇稿件——但這篇文章同與移民關係甚密的 李萬明有關,於是,市裡有領導不高興了。

如今,回過頭看,那篇引起領導不高興的題為《一心撲在工會事業上》的稿件並沒有寫什麼招惹誰的東西,而只是說渭南移民局工會主席李萬明“從加強工會制度建 設入手,發揮工會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積極主動開展工作,不謀私利樂於奉獻,把工會組織的溫暖送給職工會員,使渭南移民局的工會工作多次獲得省市先進”之 類的事情。權正民告訴記者:“稿件宣傳的是先進人物,主編也認為沒有什麼問題,就簽發了。但報紙一出,就惹禍了,聽說市裡某領導把市廣電局批了一頓,問廣 電局的領導宣傳這種人有什麼政治企圖,還下令要追回已發出的報紙。市廣電局的領導被批急了,又把我們的領導叫去訓了一頓,我們的領導也火了,先是對我進行 談話教育和嚴厲批評,接著命令我:‘寫檢討’!”

權正民一臉茫然:“檢討什麼呀?”社長說:“市上規定,報道縣處級領導,須經市委組織部審批,你報道李萬明為什麼不經過組織部審批?”權正民聽後鬆了一口 氣:“哦,為這個啊,我已瞭解過,李萬明只有科級職務,無須上報審批。”領導仍強調:“不管怎麼說,按照市政府有關領導的意思,就是不準報道李萬明。”

權正民問領導:“為什麼不準報道李萬明,你總得讓我知道究竟有什麼原因?”領導說:“不為什麼,也沒有什麼原因,反正就是不準報道李萬明,誰報道了,誰就 犯了錯誤。”

後記春風化雨

牛年初夏,書稿基本完成後,記者專程去了趟三門峽電站並由此進入庫區進行最後的補充採訪。

久久佇立在如今依舊可以稱之為雄偉壯觀的三門峽大壩前,兩院院士潘家錚的話很自然地又響起在記者的耳畔:“每一座建成或譭棄的水壩,都是一座紀念碑,只是有的碑上記載著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豐功偉績,有的卻留下大自然報復人類的痕跡”……

很多人都說,眼前這座紀念碑上刻下了太多“大自然報復人類的痕跡”。但記者分明感覺到:在這座紀念碑上,刻下的不僅僅只是失敗的痕跡,也刻下了中國人民要治理黃河的迫切願望和堅定信心,還刻下了這個民族為探索治理黃所走過的曲折道路和遇到的巨大挫折,更刻有中國政府帶領人民為挽回敗局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和取得寶貴經驗教訓。

三門峽市的一位水利官員說:實事求是地講,按照最初的規劃來衡量,三門峽工程無疑是失敗的,但經過多次改造後,仍發揮了一定效益……

陝西人——尤其是關中人對這座大壩的認識似乎不如河南人那樣理性和理智,2003年那場洪水過後,一些地方領導、人大代表都不約而同地埋怨“渭河成懸河,禍起三門峽”,他們呼籲:炸掉三門峽……

時間是醫治心靈創傷的最好良藥。數年後的今天,炸掉三門峽的呼聲早已漸漸遠去,當年灑落在庫區土地上的那些淚水經過時間的過濾和黨的陽光雨露的沐浴,也逐步淡去了昔日的悲傷慘烈,移民對庫區的歷史與現狀的理解在悄然發生變化——多了些理智,更多了些對那個時代和那個時代的領袖、領導們的理解。

大荔縣如今已82歲的移民張祝安的話也許有一定的代表性:“再精明的人也難免有個閃失,毛主席、周總理那一代國家領導,剛建國不久就修建三門峽電站,沒有經驗,沒有技術,沒有人才,一切都處在探索之中,難免出現失誤。沒有這次失誤,就沒有後來修三峽等大電站時的經驗。不管怎樣說,三門峽電站的修建,當時對提升國家在世界的地位,減少下游的災害是發揮了很大作用的。黃河下游能安居樂業,也算我們的一點貢獻吧。”提起往事,老人仍非常自豪。

對這個話題,老移民馬連保的看法是:“在三門峽移民問題上,上面有一些失誤,但失誤之後,中央一直在努力糾正過去的失誤。”他舉例說,1956年;陝西省人委確定移民安置採取省外安置、省內安置、投親靠友、後靠安置四種形式;並按先省外後省內的步驟組織、實施。後來,到寧夏的移民實在沒有辦法生存,1958年4月;三門峽水庫建設第一次會議召開時;周恩來總理便根據實際作出指示;“移民方針應由外遷變內遷”;1962年,國務院又批准寧夏移民3萬多人全部返回陝西;重新安置在澄城、白水等10縣;1984年;國務院、中央軍委調查組由國務院秘書長助理孫嶽帶領;歷時40天;調查了澄城、白水等縣移民生產、生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