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實踐者。他們讓我們可以驕傲地對世界說:我們是中國人!
袁瀚 我的電影(1)
他三歲練小提琴,五歲背古詩,八歲學國畫,長笛一練就是七年
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南京最好的高中;獲得全國化學競賽省級一等獎
他去民工子弟學校支教,教小朋友們學英文
他在哈佛領袖峰會上體會團隊精神,體會嚴謹不失激情的美國式教育
他熱愛旅行,去內蒙古騎馬,去鳳凰看小橋流水的古鎮風物
他嚮往獨立生活,即將前往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學習最愛的生物化學
他,就是袁瀚
十八年的電影結束了,不知道你能不能在其中看見一個完整的我,從小時候在爸爸媽媽呵護下成長的我,到自編自導自演自己未來的我。在一部部電影中,我成長了,我成熟了。我經歷的這些電影,有的平淡,有的激情,正是它們,讓我在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讓我成為我自己。
—— 袁瀚
我的電影
我喜歡看電影,喜歡看電影的主角們如何在一個個困境中絕處逢生,如何一步步去實現自己的目標。看電影的時候,我會試著把自己帶入那個場景中,想象著如果主角是我,我會怎麼做。其實我自己的生活,又何嘗不是一部部電影呢?這其中有武俠片,有勵志片,有喜劇,有悲劇。無論是哪一部,我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電影的主角們在故事中肯定不是一路順風的,他們會遭遇一些挫折,有的創業上破產,有的遭遇失戀,有的遇到天災人禍,但是最終他們會克服這一切,然後有一個大團圓的結局。因為主角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總是不停地往前走,不會因為任何失敗或是困難停下腳步,不會後悔發生了什麼,而是不停地向前看。或許他們也知道,自己是主角,既然是主角,那麼無論什麼困難,都只是成功的序曲。天道酬勤,付出一定會有回報的,或許你暫時看不見,但那是因為付出得還不夠多。
當然,我還能看到我身邊的一幕幕電影,我看著他們的事,也受到他們的影響。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我的家庭。
我生活在一個簡單的三口之家,爸爸、媽媽和我。從小到大,對我影響最大的人就是我的父母。
創造奇蹟的爸爸
我爸是個直爽的男人。我佩服他這種說話大聲、自信,做事有魄力的性格,很有領袖氣質。可我卻做不到。我爸在外面應酬時,別人也都很尊敬他。不過在家裡,他很悲慘地被我媽定義為家庭主要勞動力,而我是小勞動力。
我爸和我交流並不多,因為他總是很忙,也沒有時間像媽媽一樣天天在旁邊看著我。除了重要的考試後他會問問我的成績如何,然後說一句“下次繼續努力”,平時都不怎麼管我的學習。
儘管如此,我爸還是給了我很多無聲的教育。
2003年的夏天,我和媽媽像平常一樣吃著晚飯,媽媽還在嘮叨爸爸又不回家吃飯時,一個電話打來,說爸爸出車禍了,車子完全毀了,人當時已經送到附近的醫院,可是受傷很嚴重,目前仍然有生命危險。我當時腦子裡只有震驚,完全不知道該用什麼態度去應對這樣的事情,媽媽聽完了電話,一開始也愣住了,然後就拉著我,向醫院趕去。一路上媽媽都在打電話,而我卻依然沉浸在那種不可思議中,怎麼可能?這種天災人禍,怎麼會發生在我家?
我們去探望時,爸爸剛從急救室被搶救回來,整個身體被紗布和石膏裹住,我們能看到的只有戴著呼吸器的鼻子和嘴巴。我記得醫生說,生命危險是沒有了,但是爸爸受傷很嚴重,如果能在半年內下床就算很好了,想要完全恢復到以前的身體狀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媽媽聽完之後還是很放心不少,爸爸沒有生命危險我們已經很滿足了。 。 想看書來
袁瀚 我的電影(2)
可是躺在病床上的畢竟不是普通人,是我爸爸。他在病床上的時候就說,“兒子,你爸可不在乎這點小傷,說吧!你今年暑假想去哪裡玩,我帶你去!”我當時也就是嗯嗯啊啊地答應著,心裡面卻不大相信。三個月後,爸爸的身體好轉,可以拄著柺杖下床行走了。六個月後,我們一家去黃山,爸爸居然拄著柺杖和我們一起登了18公里的山道,登上了黃山之巔。原來爸爸也是他故事裡的主角,面對這些天災人禍時,只要心中懷抱著一份希望,堅定地去努力,奇蹟總會發生的。
英明聰明的媽媽
我媽對我的管理理念是:身體第一,學習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