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以後官府不再稱他們為僮人,而直接稱之為漢人,將他們與境內漢人一視同仁,不分彼此。而對於生僮,也儘量不以武力威脅,而以利益誘他們出山參加太平軍。凡是願意參加太平軍的僮人,不論是生僮還是熟僮,在參軍之時都給予其物質獎勵,諸如油鹽醬醋、糧食和肉類食物,表現優秀者還可以得到金銀、布料等物品賞賜。當然,為了區別生僮和熟僮,也為了剌激生僮,在具體賞賜上,熟僮的待遇要高於生僮。只有生僮在軍中服役滿一年,或者帶著其全家老小一起來投,那麼才可以享受熟僮待遇。除此之外,則是以戰功來決定賞賜多寡。
周士相對邵九公反覆強調一定不能和清軍一樣歧視廣西壯人,不但不能歧視,還要重視他們,要想方設法將他們變成漢人。對於願意合作的頭人,更要讓他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若想當官,文可做知府,武可做總兵。總之,太平軍對於願意放棄僮人身份成為漢人的廣西少數民族一律歡迎,並且保證他們能夠得到比不肯當漢人的僮人多得多的好處。
“相較招募一兩支能打的狼兵,讓廣西的那些少數民族成為漢人更重要。前者只是細枝,後者則是主幹,萬不能顛倒。我中國文明向來便是漢家文明,而我漢家從來不是以血統為論,而是以文明為論。只要他們願意接受我漢家文明,願意成為我漢人一員,那麼他們便是漢人,他們的子子孫孫也都是漢人。
小到一縣,大到一省、一國,若大家說的是同一種話,寫的是同一種文字,過的是同一個節日,繼承的是同一種傳統,傳承的是同樣的衣冠,那麼我們便再也不用擔心異族為禍了,因為這世上沒有異族,只有漢族。”
。。。。。。。。。
得發個聲,不然被你們想的太不堪了。我晚上出去是捉知了猴賣錢,這樣才能支撐我寫作。你們想的太汙了,我一大老爺不值錢啊。(未完待續。)
第五百三十七章 圍而不死
雲南,經安寧之變後的永曆如驚弓之鳥,倉皇向滇西奔逃,六天後到達永昌。馬吉翔等人唆使永曆直奔緬甸,太后和王皇后卻堅持不去。想到在安寧時自己急於逃生,而將太后、皇后、太子扔下,永曆心中愧疚,便下旨駐紮永昌。此時隨駕官員已經去了八成,護駕兵馬也只剩不到四千人。
數百里外,未遇任何抵抗的吳三桂率軍趕至昆明城下,眼前看到的一切卻讓他目瞪口呆。其部下諸將也一個個嘴巴張得老大,彷彿看到了世間最不可最議的事情。他們不能不震驚,因為明軍做了最愚蠢也是最聰明的決定——一把火燒了整座昆明城!
吳三桂的臉色難看到了極點,一邊的女婿夏國相甚至能看到岳父大人抓著馬鞍的右手在微微發抖。
吳三桂想到了明軍可能死保昆明,也想到了明軍可能放棄昆明,但他唯獨沒有想到明軍既沒有死保昆明,也沒有放棄昆明,而是選擇了最簡單最粗暴的方式——放火燒了昆明城。
幕僚胡守亮也是倒吸了一口冷氣,人都說李定國仁義,不想此人竟有這般魄力,竟敢放火焚燬昆明!這膽魄,方守亮佩服不已,換作是他恐怕都下不了這般狠心。
吳三桂不能不恨,他決定搶攻昆明,除了要奪下這顆大梨挾制朝廷,更重要的是為了昆明城中那幾百萬石軍糧。有了這幾百萬石軍糧,吳三桂便再也不用擔心軍糧受限,可以有更大的餘力決定雲南事,讓自己的圖謀一點點實現。現在倒好,李定國竟然一把火把昆明焚了,這讓他所有的盤算和圖謀盡化為烏煙,如何讓他不恨。
昆明城內已成廢墟,城中建築大多是木質結構,幾天大火燒下來,整座昆明城都化為了灰堆,餘下的也都剩孤零零的幾根正在燃燒著的木柱。空氣中瀰漫著木炭的味道,空中飄落的也是無數灰塵。城中除了廢墟就是被燒成焦炭的屍體,沒有一個活人。昆明算是徹底毀了,除了四周還算完好的城牆外,這座人口數十萬的滇南第一大城已然不存在。清軍沒有辦法在昆明城中住上哪怕一晚,因為城中滿是屍焦味,也不知這場大火之下到底死了多少昆明百姓。
大梨到手了,卻是個爛梨,吃都吃不得,吳三桂按著心頭憤怒前往貝勒尚善軍中議事。徵南將軍趙布泰也率軍趕到,看到已成廢墟的昆明,反應和吳三桂一樣憤怒和無奈。
貝勒尚善代表信郡王多尼要求吳三桂立即率軍往滇西追殺永曆,吳三桂心中卻另有想法。永曆朝廷已屬強弩之末,放棄昆明退往滇西表明其勢衰竭,若要滅它根本不成問題。眼下聚集在昆明的清軍眾多,吳三桂手下有五萬餘人,尚善有兩萬多人,趙布泰也有兩萬多兵,近十萬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