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出口國,此番劫難也牽動了全球的糧食供應。
這場風暴影響如此之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疏於防範,一方面,“納爾吉斯”刁鑽的路徑十分異常,它在正常的行進途中忽然調頭向東,並且狡猾地繞過了緬甸自認為是天然屏障的山脈,徑直衝向平均海拔不到5米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另一方面,緬甸氣象局雖然在臺風登陸前便做出了正確的判斷和預警,但他們卻忽略了致命的一點——風暴潮。災後,緬甸社會福利與救濟安置部長茫茫瑞(MaungMaungSwe)承認:“海潮引起的死亡人數多過風暴本身。高達米的風暴潮淹沒了低海拔地區一半的房子。居民們沒有任何逃生的可能。”
這些看似偶發性的風暴潮些災難已經讓我們開始在目前全球氣候形勢下慎重考慮是否該將其作為常態化災難,顯然,答案趨於肯定了。
科學家分析,氣候變暖使海溫升高,水分蒸發增加,水蒸氣凝結放出的熱量給颱風提供了更多能量,而且熱帶氣旋能強烈攪動海面,形成的風暴潮與推高的相互疊加,往往使風力更強,海平面異常升高,臨海區域潮水則暴漲。
麻省理工學院的大氣科學家克里·伊曼紐爾認為,“溫室效應使溫度上升沒有造成更多的颶風,但它們也可能使發生的颶風威力更猛。”他對自20世紀中葉以來發生在北大西洋和西北太平洋上的大約4500次風暴進行了研究,發現在50年中風力平均增強了50%。這項研究已發表在英國的《自然》雜誌上,他幾乎毫不懷疑,這種變化與全球變暖有關。
同樣刊載在《自然》上的另一項研究也表明,近10年來熱帶氣旋(熱帶氣旋: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麵上的低壓渦旋,是一種強大而深厚的熱帶天氣系統。熱帶氣旋通常在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