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4)

小說:上海沉沒 作者:低訴

的發展規律一樣,隨著上海城市人口、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地資源的匱乏促使上海城市不得不向海岸地帶拓展,這些地帶,風暴潮災爆發的可能性更高,新的災難種類和導致災害的原因不斷產生,災害的“放大效應”也更為顯著。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總幹事詹姆斯·利普在長江論壇上表示,“在面對調水、汙染等上游影響以及氣候變化所導致的風暴潮和海平面上升等現象時,上海的脆弱性暴露無遺。”

在氣候變化背景下,上海地區的極端氣候事件還有繼續增加的趨勢:上海近50 年降水災害機率為,比前50 年上升了個百分點;極端最高氣溫從上世紀70 年代末期開始上升,尤其是在2003 出現了℃的極端高溫;氣溫、降水和氣流的變化加劇了風暴潮產生的可能性,同時風暴潮產生的損失也隨之加大。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極端氣候之致命武器(5)

河口城市和沿海地區都是風暴潮的最大受害者。

2001至2005年,我國沿海地區風暴潮災害發生67次,比1996年到2000年的30次增加倍,直接經濟損失億元人民幣。而2009年一年,我國沿海就發生了32次風暴潮,直接經濟損失億元。資料顯示,長江三角洲海遭受強風暴潮影響的頻率最近10年比以前增加了倍以上,珠江三角洲尤其是廣東沿海最近10年比以前增加了倍,也是受風暴潮影響嚴重的區域之一。

2008年9月,廣東沿海海平面比常年高出200多毫米,超強颱風“黑格比”引發了百年一遇的罕見風暴潮。2008年9月24日早晨6:45,黑格比在廣東省電白縣陳村鎮沿海登陸,強颱風夾著暴雨橫掃廣東,據廣州大石水文站的記錄,當時水位最高達米,比歷史紀錄米還要高米,屬於1899年以來廣州9月份的最高水位。這場強颱風造成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區萬人受災,13人死亡,倒塌房屋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億元。

同在2005年,大洋彼岸美國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也遭受了“卡特里娜”颶風的肆虐。颶風襲擊後,整座整座的島嶼蕩然無存,海岸溼地支零破碎,被沖垮的堤岸邊瀰漫著一大塊一大塊的黑色水漬,而新奧爾良整個城市在颶風過後變成了一片水鄉澤國,死氣沉沉——新奧爾良曾一度“全線沉沒”。

事後,科學家們分析新奧爾良為何受如此嚴重的打擊,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這個城市位於世界上一個最易發生颶風地區的中央,處在這樣風口浪尖的位置,使得新奧爾良不免先天不足。聖路易斯大學的地球和大氣科學家蒂莫西·庫斯基說:“從自然的角度來看新奧爾良希望成為一個湖。”而大自然也在其實驗的基礎上試圖將其還原。

如果這兩個風暴潮的發生已經淡出了你的記憶,那麼,還記得2008年,發生在緬甸土地上的那場悲慘的風暴潮事件麼?

2008年5月2日,熱帶風暴“納爾吉斯”以每小時20公里的速度逼近緬甸,氣旋慢慢醞釀,而最終風速達到了每小時192公里,中心風力達16級。也許你會疑問,風力分級不是隻有13個級別麼?原來,這些新增的級別是2001年的時候才增補上去的,而最高階是17級。

因為緬甸已經40年沒有受到颱風的侵襲,災難經常是降臨在其鄰國孟加拉國的身上,因此,剛開始沒人對這個每小時20公里的輕風有所防備。當颱風發出最後通牒,即是愈演愈烈的大暴雨後,天氣突然靜止了般,既沒風也沒雨,只有陰霾與燥熱,政府開始意識到情況不妙,但三角洲的人們依舊堅信情況會跟過去40年一樣,最後風平浪靜、安然無恙地度過,正好當時又是割麥子的時節,人們就更不願離家了。

風暴失去了它的耐心,它開始由西至東橫掃緬甸,一時間摧拉枯朽,伴隨而來的風暴潮竟高達米,黑色魔爪所到之處生命蕩然無存,3萬平方公里的整個三角洲幾乎被海水完全淹沒,數萬人根本來不及也無法逃生,天翻地覆,如人間地獄,遍地廢墟、屍橫遍野。

5月9日,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員約翰·霍姆斯(JohnHolmes)計算得出緬甸的死亡人數應在至10萬人之間。聯合國救災機構則預估大約有200萬人無家可歸,而全部受災人數估計達2400萬,約佔緬甸總人口的一半。一年後的2009年5月2日,死亡人數依舊沒法確定,只有CNN援引的報告稱,18萬人在這場災難中死去。

極端氣候之致命武器(6)

同時,因為颶風席捲了緬甸的主要大米產地,而緬甸作為為數不多的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