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小說:上海沉沒 作者:低訴

,也不是傳說,這是真實的世界。

藝術家三水就是一分子,由他創作的一組名為《外灘》系列的觀念攝影作品2009年在中國上海舉辦的《無事生非——七樁個案當代藝術邀請展》中亮相。他以獨特的視角,以霧、水、建築為主要元素,給觀眾展現了2050年淹沒在水下的上海外灘萬國老建築群,用藝術的手法提醒世人溫室效應可能給人類帶來的終極災難。

他的創作靈感就是來自於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就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發出震驚世界的警告:“世界正處在巨大災難的邊緣……包括紐約、孟買、上海在內的一些沿海城市將被淹沒!”彼時,聯合國的一個機構也公佈一份報告,以“前所未有的強烈語氣”宣稱,全球變暖可能造成“災難性而且不可逆轉的後果”。

毫無疑問,有關地球將面臨巨大災難的預言曾無數次出現,但從來沒有形成像今天這樣的聲勢。

為此,他透過一張張近乎誇張的作品,以灰暗的色調給人強烈的壓抑感,傳達了他對於環境問題的關注,試圖以此喚起人們對於環境惡化的反思。畫面上出現了上海百年曆史的外灘建築群,水面的上升使得這些建築紛紛被可怕的洪水包圍,如汪洋大海中失落孤寂的島嶼,離我們那麼近又那麼遠……

海陸拉鋸戰(7)

這是藝術家的想象,而現實中,海水虎視眈眈的“陰謀”已被科學家破解。

2008年7月21日,復旦大學環境科學系王祥榮教授在“河口城市氣候變化脆弱性評估”專案報告中為上海這一河口城市做出了科學的診斷——上海氣候變化脆弱性綜合區域共分為五級:

一級脆弱區的面積為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崇明外灘、東平國家森林公園、佘山國家森林公園、受長江口南支影響的溼地、澱山湖一帶的窪地、黃浦江上游水源地保護區、黃浦江及沿岸緩衝區。一級脆弱區主要面臨海岸侵蝕和灘塗溼地的減少的問題。

溼地在控制洪水、調節水流方面的功能顯著,原本是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相當於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沿海的許多溼地則是抵禦波浪和海潮的衝擊,能防止風浪對海岸的侵蝕。然而現在,溼地的功能逐漸喪失,最好的天然屏障讓人們失去了安全感,取而代之以人工堤壩。

澱山湖,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這裡,原來素有“東方日內瓦湖”之譽,作為上海黃浦江水源地一直備受關注。位於上海市青浦城西15公里,橫跨上海青浦與江蘇崑山兩市(區),上接陽澄湖,西通太湖,東連黃浦江。長久以來,那裡就是上海低窪地之所在,洪災嚴重。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築壩工程便開始了與洪水的搏鬥,截至2002年,20多個年頭過去了,而今的澱山湖已被人造堤岸所環繞與湖邊的天然溼地就此相隔。

而崇明東灘的溼地也以其豐富的物種多樣性榮膺上海市重要溼地,區內擁有中華鱘自然保護區、鳥類自然保護區、同時也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線的一個重要驛站。近年來,此溼地的東灘岸段已經遭受較為嚴重的侵蝕。如果溼地數量繼續減少加上變化的環境因素,這些都有可能影響到鳥類的遷徙。

二級脆弱區的面積為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崇明島北部、崇明到主要水系(南橫引河)、橫沙、長型兩島、南匯口、杭州灣沿海灘塗溼地和上海主要水系。

這個區域內的地區伴隨著海平面的上升,海岸區域將遭遇更嚴重的洪水氾濫和溼地喪失。海平面上升使得低窪地區的對外排水能力下降,因此,當颱風暴雨來襲、水位將不斷上漲,又加劇了風暴潮的頻率和強度。如果遇上較強的風暴潮,橫沙島和長興島還有被淹的可能性。

而上海的水資源對外依賴性較大,長江流域及太湖流域一旦發生較大變化或水質出現嚴重問題,那麼,上海的水源將會告急。2007年世界環境日的前三天,太湖藍藻暴發。面積達2400平方公里的太湖是上海及蘇錫常、杭嘉湖的“母親湖”,以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默默滋養著長三角的富庶土地。事件發生後,無錫的飲用水就成了問題。而上海水源由於取自東太湖而非受到汙染的西北部,因此免於一難。倘若東太湖也發生汙染,那麼,上海將面臨水危機。因此,現在的上海更是積極建設另一新水源地——青草沙。

三級脆弱區面積達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崇明島南帶、寶山區、浦東新區及新行區、上海市中心區和金山區西部。

這一區域內的多數地帶都是人口集中以及重要的工業集中區,因此地下水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