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3 / 4)

海測驗,凡27所”。

1291年,郭守敬再回到水利工作上。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議在通州和大都之間開鑿運河。

此前,通州到大都,陸運官糧,趕上綿綿秋雨,牲口累死不計其數。第二年春天,工程開工了,到1293年秋天,水利工程完工,從前那種苦烈的情景再看不到了。忽必烈從上都回到大都,過積水潭的時候,見舟船遮蔽了水面,大喜,於是把這段工程命名為通惠河。

“郭守敬主持北京水政時期,奠定了今天北京水利的格局”。這是今天的人們對郭守敬當年工作成果的中肯評價。而我們還知道,對當時首都的水利規劃,郭守敬還有更大的設想,他設想引到更多的水,能使舟船環城往來。但這個設想他沒有實現。

是“神風”還是“豆腐渣”戰艦救了日本?

忽必烈也是中國歷史上向外出兵擴張的皇帝。他兩次出兵攻打日本,並出兵侵入安南、占城、爪哇、緬甸等國。直至元成宗即位,下詔罷徵南之役始結束,並由此轉入商業、文化交往。

1274年,忽必烈以忻都、洪茶丘和范文虎為徵東行省右丞,李庭為左丞,率領一支由900艘戰艦組成的艦隊東征日本,元軍在戰爭開始階段取得了很多輝煌戰果。後又因天氣惡劣被迫撤退,最終遭遇“神風”全軍覆沒。

井上靖這樣記載:蒙古於“公元1274年10月初,佔領了對馬、壹岐兩島,繼而侵入肥前松浦郡……使日軍處於不利,不得不暫時退卻到大宰府附近。元軍雖然趕走了日軍,但不在陸地宿營,夜間仍回船艦。當元軍回到船艦後,恰遇當夜有暴風雨,元艦沉沒兩百餘隻,所餘元軍撤退,日本才免於難。”

颱風乍起之時,當時由於不熟悉地形,元軍停泊在博多灣口的艦隊一片混亂,不是互相碰撞而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後,颱風漸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落海的兵卒根本無法相救。忻都怕日軍乘機來襲,下令冒雨撤軍回國。此役,元軍死亡兵卒達1。35萬人。日本史書則稱之為“文水之役”。

第二天一大早,日軍在大宰府水城列陣,但不見元軍進攻,派出偵察人員始知博多海面已無元軍船隻,元軍撤退了。

1281年,忽必烈“以日本殺使臣為由,結集南宋新附軍10萬人組成一支大軍二次東征日本。元軍兵分兩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麗、漢軍4萬,從高麗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軍乘海船9000艘,從慶元、定海啟航”。高麗國王為元朝“提供了1萬軍隊,1500名水手,900只船和大批糧食”。然而,日本守軍已有前次抗擊蒙古的經驗,他們在箱崎、今津等處沿岸構築防禦工事,並以精銳部隊開進志賀島,與東征元軍進行了激烈戰鬥。

元軍因高麗、漢、蒙古統率之間的矛盾而不能協調作戰。這樣,“蒙古軍在毫無廕庇的前提下,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兩方對峙達兩個月之久。蒙古軍隊沒有看到勝利的希望。兩個月之後,一場巨大的颱風襲擊了庫樹海岸,蒙古軍再次企圖撤入海上,但他們的努力是徒勞的”。

“在此次颱風襲擊下,蒙古東路軍損失1/3,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計程車兵被日本人屠殺或溺死。”漢文史料也記載到,由於元軍戰船“縛艦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颱風襲擊下“震撼擊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蒙古人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慘敗而告終。次年,派水、陸軍遠攻佔城(今越南南部)。

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的元世祖忽必烈遠征日本卻始終未果,於是在日本流傳著這樣的傳說:是“神靈之風”(神風)兩度將日本從蒙古人手中解救出來。此後數百年中,日本人一直對神風頂禮膜拜,興起了大規模拜神的活動。此後“神風”陪伴了日本人670多年,直到公元1945年。然而,對蒙古戰艦的考證卻否定了這個傳奇。近期發表在英國《新科學家》週刊的一項考古新發現指出:拙劣的設計和造船技藝是導致蒙古艦隊失敗的主要原因。

雖然古代文獻中確有關於1281年日本臺風的記載,但根據現存證據,研究人員無法判斷出那場風暴的強度,以及風暴與蒙古艦隊的沉沒究竟有多大關係。

美國考古學家蘭德爾·佐佐木對1981年從高島附近打撈上來的700多塊蒙古戰艦殘骸進行了仔細研究和分析,發現蒙古戰艦粗製濫造,質量低劣。“蒙古戰艦龍骨上的鉚釘過於密集,甚至在同一個地方有五六個鉚釘。這說明這些材料在造船時曾反覆使用,而且許多龍骨本身質量就很低劣。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