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完全仰仗後方的運輸排程,甚至就連在這運輸排程當中,又要消耗很多。
如果可以不打的話,葉應武是絕對不會進行這一場戰爭的。
冰封的大河、遙遠的運糧通道、對於北方寒冷並不熟悉的明軍將士,可以說除了頑強的戰鬥意志還有先進的火器,明軍並不佔優勢,甚至在很多方面上都有劣勢。
戰鬥意志會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艱苦血戰而被消磨殆盡,先進的火器也終於有在人海堆砌下消耗乾淨的一天,但是隨著戰線向北推進,蒙古的糧草運輸和兵力排程就會越來越方便容易。
戰場的天平已經再一次趨於平衡,高奏凱歌的神策軍現在竟然被戰敗北還的蒙古軍切斷了糧道,雙方生死大戰一時間不分勝負,這便是一個證明。
所以葉應武絕對不允許這場大戰再繼續進行下去,但是他也不可能派人去蒙古韃子那裡求和,顯然忽必烈也是看出來這一點,就算是明軍一步步搶奪他的土地,他也沒有任何在政治上的動作。
雙方一般無二的強硬,就只有一種可能,在一場強烈的對撞之後,因為同樣失血過多而不得不停下腳步,****傷口。
而這場最後決定勝負的大戰,爆發之處就在關中。
以神策軍一支孤軍對付蒙古大軍主力,實際上葉應武自己心裡面也沒有底,但是他沒有別的選擇,因為大明現在實際上也快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了,葉應武能夠動用的就只有禁衛騎兵和從江鎬這裡巧取豪奪來的騎兵,加起來都湊不夠五千人,殺到潼關最多也就是起到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