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樓村是個老實人,平白跟醇親王搭上了關係,撈了個王爺開的古玩鋪掌櫃的當,這是福氣。可他又沒福消受,宣統二年(1910)他就故世了,掌櫃的當了沒十年。接他的是冀縣人程啟元。這位是個雖愛出頭露面,卻助人為樂的好人。哪個同行碰上點麻煩,他交情廣,三言五語就給你化解了,也不用謝。賞奇齋賺了錢,王府不要,程也不交賬,把錢會同龍泉寺住持道興大和尚創辦了孤兒院,收養了三四十個孤兒;到冬天,還開粥廠舍粥。程啟元很做了一些救濟窮人的事,在琉璃廠得了個“程善人”的美名。至於買賣,醇親王府那時很富足厚實,不把它當回事,做善事是積德,連王爺還不時捐款呢!
程啟元當了十一二年掌櫃的,又過世了,賞奇齋由程的徒弟楊潤齋接手。
楊潤齋沉默寡言,工於心計,有一對鑑定文物的好眼睛,是個有本事、派頭足、脾氣大的人。做生意獨來獨往,很是秘密,買賣的事,櫃上的人都不清楚。他在同行中只與大古玩商和大收藏家來往,對琉璃廠的一般同行,他揚揚不理,與他師父的為人和作風截然不同。這樣琉璃廠的同行逐漸與賞奇齋疏遠了。
醇王府開賞奇齋本不為賺錢。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暫住北府即什剎海後海北岸的醇親王府。按清朝定例,出了皇上的王府是“潛龍邸”,家屬不能再住,要另建新王府,原府升為廟宇。今日雍和宮的前身是出了雍正、乾隆兩個皇帝的雍親王府,是為典例。老醇親王府在宣武門內偏西的太平湖(今中央音樂學院),出了光緒後,就在什剎海後海北岸的一箇舊府(有說是昔日的明珠府)的基礎上,另建了一個醇王府。30年後,這府裡又出了宣統,其父當了攝政王,原王府還是不能再用,要在西苑即中南海里再蓋一個新王府,據說已動了工。辛亥革命一起,清王朝倒臺,一切都拉倒,載灃還得在老府裡住著,當小朝廷的王爺。1924年馮玉祥發動了“首都革命”,突然皇上兒子溥儀讓馮的軍隊給轟出宮回家來了。溥儀先從醫院中跑到日本使館,繼之又跑到天津住進張園,跟日本人拉拉扯扯。載灃本不贊成和日本人太密切,雖是父親,卻攔不住兒子皇上,哪還有精力過問那個小古玩鋪賞奇齋?
楊潤齋也利用這個空隙,把原本做觀賞用的醇王府的珍品,陸續變賣。像那個金胎琺琅彩盤,是法國路易十四時代的精品,楊透過收藏家桂玉汀,在太平洋戰爭剛爆發時,以15兩黃金賣給了日本古玩商高田。載灃很不贊成兒子溥儀投靠日本人,去當偽滿洲國的康德皇帝,堅決不肯出關去東北依附溥儀,而困守在北京的府中,坐吃山空,經濟日見窘迫。寧肯當賣為生,也不肯附逆,這是清朝王爺的一種民族氣節。北京解放後,周恩來總理還去看望了已賣掉王府住在普通民宅中的昔日醇親王。
筆彩齋和賞奇齋 清朝王爺是東家(3)
後來,楊潤齋又把十具銀胎琺琅彩的“官僚雅集杯”也賣給了日本人高田。雖然這裡面可能不全是真品,有仿的。但東家堅決不與日本人來往,寧敗家也不當漢奸;他開的古玩鋪的掌櫃的卻把他珍藏的文物珍品,賣給日本人。高尚與卑微對比多麼鮮明。
1943年,賞奇齋倒閉了,楊潤齋也不見了,這個醇親王爺開的古玩鋪是否讓人算計了而被席捲一空,也未可知。因為楊潤齋一向獨來獨往,對任何人也不敞開心扉,他做了什麼,誰也不知道。他一點也沒學到他師父的品質為人,再有能耐也讓人嗤之以鼻。賞奇齋也因此蒙上了一層誰也不知詳情的面紗。
txt小說上傳分享
學者型的黃家三代古玩商(1)
1920年以後,在琉璃廠的幾十家古玩鋪中,論影響,“三韓一黃”要排在前面;論財力以及鑑定眼光,那要說“一黃一嶽”。而“嶽”各方面都遜於“黃”,尤其在人品方面,這也是公認的。三韓指的是西琉璃廠銘珍齋的韓敬齋,東琉璃廠韻古齋的韓少慈,悅古齋的韓德賢、韓博文父子;一嶽是曾經盜賣國寶龍門石刻《帝后禮佛圖》、解放後被判刑、死在獄中的嶽彬。這“黃”就是尊古齋古玩鋪的黃浚黃伯川。
古玩業在業務上還有專工特長,如有的以夏商周青銅器和碑碣、石刻等金石文玩為主;有的以宋、明、清官窯古瓷為主;有的以字畫、碑帖為主,此外還有各種古玩小件。當然經營者不是隻工一門,而有兼通。如“三韓”長於古瓷、字畫;嶽彬是金石、古瓷、字畫兼營;只黃家祖孫三代主營金石,而他們又不是一般古玩商從小學徒出身,而是先讀書,再半路出家從事古玩業,身上具有一定的學者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