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桑伸手接過刀來沿刀身翹指數彈,錚鳴之聲高低起伏,脆悶不一。高雲舟瞪大眼睛滿臉不解,丁桑也是含笑不語,最後還是高雲舟按捺不住大叫:“快講快講,憋殺人了!”
丁桑哈哈笑道:“高公子稍安勿躁,且聽我細細說來。日本刀鍛刀時其雛形彎弧並非如此,原形接近直刀,但經精心淬火打製後,刀身頭尾往上翹,於是其彎度加深,弧度渾然天成,越接近圓弧越精純。日本劍術著重劈砍,彎度適中的刀力道順暢,揮舞飄逸,加以雙手使刀力道甚是強勁。刀背脊呈三角形二個平面,左右兩側各二個平面,共六個平面六條弧線。所有平面與線條在刀尖處會合成一尖點,刀尖之尖銳可想而知,因此其劍術除著重劈砍也兼顧突刺的功能。刀身的厚度由護手處依次由厚轉薄,而至刀尖最薄。寬度同理,近護手處最寬依次第窄,至刀尖最窄。所以刀身的橫截面積由頭至尾皆不等,越往刀尖的橫切面積越小,重量越輕刀鋒也越利。其原意純出於攻守皆宜的實用考慮,寬厚部份利於抵擋攻擊,窄薄部份便於劈刺。厚度的變化也強化了刀身的平衡,使刀手用起來揮舞自如,伶俐迅速,能克敵機先。因此,聽辨好刀,可輕彈其身,近護手處渾厚低沉而近刀尖時轉而輕脆響亮,若音色節奏變化唐突則表示材質不均或厚薄寬窄不勻。而將軍之刀音色怪異,並不完全是後低前高,說紊亂卻又有節奏,不象是失敗之作,尤其是刀尖處驟然高挑厚重……將軍寶刀,長三尺六,一把同樣長度的日本刀,最重不過五斤,而將軍這把刀,少說也有七斤……”
李天郎慨然嘆道:“今日的確遇到行家裡手了!原先天郎對修復之事還有些擔心,恐師傅拿捏不當,好心鑄成錯事,今日看來,是吾多慮了!天郎先給師傅賠個不是!”說罷深深一稽,丁桑趕緊還禮,“正如師傅言,這把刀雖是日本刀匠力作,但我恩師方天敬根據自創刀法對其做了改進。他說利器再利,也必從於人!人馭利器方謂之神兵也!方才師傅說日本刀法特點,句句在理。其神髓在於技法樸實嚴整、勁力充實流暢,且有一套變換極其迅速靈活的步伐。其用法,左右跳躍,奇詐詭秘,人莫能測。往往率橫行疾鬥,飄忽如風。其用刀也,長以度形,短以趨越,蹲以為步,退以為伐。臂在承腕,挑以藏撇。豕突蟹奔,萬人辟易。把漂疾湍悍的大劈大殺,與進退輕捷相結合起來。所謂甚便旋轉跳躍,用短制長,的確剽悍如風,犀利如火。但日本武士之技術,也來自我中土,雖有革新自創,卻也缺乏底蘊,對博大精深之中華武藝,往往不求甚解,只知道急於求成,最後自是一知半解,後勁不足。日本刀之輕銳,非為技術計,而在其用刀之核心,全在於手臂,那日人身材矮小,臂力有限,如若刀重量太大,不僅徹底喪失日本刀法之輕靈,還會傷及自身。其人渾然不解中國武術‘根勁’之精要,對‘力發於腰’更是不懂,只知道挺直腰身,直劈為主,雖速度驚人,但力道有限,且一刀不中,惟有回刀再砍。這樣刀法,取勝全憑速度,刀若不輕,那有勝算?我師洞察其弊,將其刀法融入中土之雙手劍,創出單雙手皆可揮灑自如的刀法,其精要在於根勁和反手刀,輔之以靈活步法,這就不在乎刀之輕銳而在於凝重犀利,可兼用於馬、步戰。因此潑風刀較一般日本刀長兩寸,刀背也渾厚幾分,質心稍靠前……恰是日本刀之剋星!天郎由此功成也!”
當初在盤瀨城比武大會上,至少有六個以速度聞名的日本高手和李天郎正面相格,勢大量重的潑風刀將對手的兵器崩飛不說,還順勢反彈傷及主人,讓這些高手根本無法發揮他們的速度優勢。而那個以左手突刺“龍蹶”絕技享譽日本的神影刀流高手赤賀重太郎則被李天郎快若閃電的反手刀擊敗,“唐流”刀法因此一戰成名。又經過在高麗和安西數年血腥戰鬥的錘鍊,李天郎的刀法,確實已是登峰造極,罕有人敵了。
丁桑和高雲舟張大嘴巴,頻頻點頭,連連稱是。
“老身算是真開了眼界,將軍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胸襟坦蕩,乃大丈夫,真英雄也!既然如此,老身就將波斯制刀之法詳盡告之!”丁桑的臉頰因激動而微微顫抖,他嘿了一聲,朗聲說道,“日本製刀,在於鐵、水、火三要,波斯大食制刀概莫如此,但確自有秘訣。波斯大食寶刀之精,一半來自工匠,一半則來自獨特之制刀鐵也,此天下神鐵,皆來自天竺之烏茲,稱為烏茲鐵礦,包括大唐在內的諸國每年重金購入不下萬斤。此鐵冶煉前細細研磨成粉,經歷三兩月的火爐冶煉,製成鐵餅,此道工序,能成功者不所十之一二。其間火候、配料、以及炭粉的使用皆仗工匠之技藝, 其精要在於兩個火候,一是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