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此情此景的疑惑,顯然並不是一個人的疑惑。
在場的很多看客們,心中都有著這樣的疑惑。
有些心思敏銳的人便在想著,自古以來儒釋道三教,都是以儒為首。
釋教和道教誰排老二,就要看當朝皇帝的意思。
離陽崇道,故而道教在離陽境內是越發的鼎盛。
那北莽也是一樣,所以,都走到了崇道滅佛的這一步。
今日之佛道之會,從明面上來看,的確是佛道勢微。
若非兩禪寺名聲不小,李當心又曾經做過不少令世人為之驚歎的事情。
今日之佛道之會,恐怕不會有這麼多人前來一觀。
此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臺上葉千秋的身上,都在等待著葉千秋開口。
他們倒是想聽一聽,身為天下第一人的葉千秋會如何回答李當心的這個疑問。
葉千秋坐在蒲團之上,稍微思索了一番,方才開口。
“佛教之中,尚且有大乘、小乘之分,更何況天下間的袞袞諸公。”
“在貧道看來,大道天機,總是會懸留一線。”
“十死無生的事兒在三教之中不會發生。”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今日佛教勢微,來日未嘗不會鼎盛於天下。”
“無論是儒,是佛,還是道,大難來臨時,唯有自守本心者,方才能得己道。”
“佛家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空空如也。”
“《金剛經》中也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既然萬法皆空,那佛教今日之困境,到頭來自然也是空。”
“現在有,過一陣子就消失了,現在沒有,過會兒也就出現了。”
“李禪師執著的東西,其實不過空空如也。”
“貧道有一句話贈給李禪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葉千秋唸完這句,便閉嘴不言。
四周的看客們,有人面容驚訝,有人若有所思,還有人喃喃自語。
有參習過佛家經典的人,越唸叨這最後一句佛偈,便越是心神搖曳。
當然,大多數只懂得習武的武夫江湖客們,自然是聽的雲裡霧裡。
而坐在對面的李當心聽到葉千秋如此解釋。
不免也有些心神震動。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李當心再復念這一句,霎時間,心中諸結在這一刻便全部解開。
李當心笑了起來,他朝著葉千秋雙手合十,略微低頭,道:“沒想到葉真人對我佛家禪理也如此精通。”
“這一句佛偈,真是令貧僧佩服。”
葉千秋笑了笑,道:“這也不是貧道所言,只不過是貧道從一位大德高僧處聽來的罷了。”
李當心道:“哦?敢問這位大德高僧身在何處?如若有幸,貧僧倒是想去拜訪一下。”
葉千秋道:“那恐怕是有些難了,這位法號慧能的高僧早已經圓寂多時了。”
李當心一臉可惜,道:“看來世上還真有不世出的佛門高僧。”
“連我也從未聽說過這位慧能法師。”
葉千秋淡淡一笑,不作解釋。
這時,李當心又道:“方才葉真人說我佛家講空。”
“那在葉真人看來,道家、儒家又講什麼呢?”
李當心這個問題一出,頓時引得不少在場儒家弟子心中一動。
他們倒是想聽聽葉千秋對儒家的見解。
葉千秋慢條斯理的說道:“那貧道就先講一講儒家。”
“貧道以為,儒家講究的是一個誠字。”
“誠者,聖人之本,天之道也,不誠無物。”
“誠是一切德性的基礎,有誠方有德,無誠則無德。”
“正所謂言必行,行必果,便是要以誠為基礎。”
“讀書人以誠為本,方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
葉千秋又是一番慷慨陳詞,讓在場之人,特別是一眾儒生頗有一種聽聞儒家聖人講儒道的感覺。
待葉千秋將儒家之誠講的差不多了,還有人意猶未盡,忍不住朝著臺上葉千秋高呼道:“葉真人高見,令吾輩讀書人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