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葉千秋站在太乙峰上,朝著東北方向看去的時候。
在遼國上京城中。
北院大王耶律明望著天空,看著那天空之中的雲氣,臉上露出了躊躇之意。
耶律明便是逍遙子的化身。
想一想,他已經到這遼國上京城有些年頭了。
最開始的時候,他是想著藉助遼國的力量,再聯合西夏、吐蕃一起覆滅大宋。
後來,因為見了不少宋遼邊境生民百姓的慘況,他又有些於心不忍,怕徒增罪孽。
本來他都已經放棄了逐鹿天下的想法,只等著一切順其自然的發生。
他只要靜靜的看著趙宋覆滅了就好。
耶律洪基率兵十萬南下,他是知道的,但卻和他無關,他沒有勸阻,也沒有勸進。
耶律洪基留他鎮守上京大後方。
他本以為,他這百年來的等待,終於要有一個結果了。
但是,讓他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當他知道了他的老朋友葉千秋在雁門關外,一舉轟殺遼帝耶律洪基,嚇退十萬遼兵之後。
他就改變了自己原先的想法。
他知道,如果他順氣自然的發展下去,想要滅亡趙宋還得需要很多年。
他已經有些等不及了。
有他那個老朋友多管閒事,遼國的軍心都亂了。
他知道,葉千秋在雁門關出手,不太可能是為了保趙宋江山,應該是為了黎民百姓不受戰爭波及。
但是,葉千秋此舉卻是讓他想看著趙宋破滅的心願又推遲了不知多少年。
本來,耶律洪基此番率兵南下,定有收穫,便是不能一舉覆滅趙宋,也定然能將趙宋打個半殘。
但是,葉千秋將一切都破壞了,不止殺了耶律洪基,還在十萬遼軍的心頭蒙上了一層陰影。
耶律洪基早就想著要南下侵宋,所以,逍遙子才願意執掌北院,支援耶律洪基。
但耶律洪基一死,意味著他想要順其自然的計劃已經失敗了。
遼國自顧不暇,幾個繼承人為了爭帝位,國內發生了叛亂。
若非他執掌著兵權,哪裡能迅速平定叛亂,將耶律洪基的孫子扶上帝位。
耶律洪基死了,他必須保證後繼者,是堅定的南下侵宋的支持者。
所以,他扶植了耶律洪基的孫子耶律延禧上位,耶律延禧本就是皇位繼承人,而且還年輕,好忽悠,好大喜功。
耶律洪基死了,但趙宋滅亡的腳步不能推遲。
他必須親眼看到趙宋滅亡!
他已經為了天下生民,退讓了許多步。
如今為了這個目標,他必須得做些什麼!
這幾年來,他讓他那三個不成器的弟子,暗中收攏江湖中人,不斷的打探中原訊息。
如今的宋帝趙煦也是一個好大喜功之徒,時時想著率兵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
自從其親政以來,先和西夏打,又和吐蕃打,還想和大遼再起戰端。
簡直是不知所謂,自取滅亡!
如今他不僅僅是遼國的北院大王,更是遼國的天下兵馬大元帥。
而他的兩個女兒,一個是西夏太妃,一個是吐蕃太后。
他佈局了這麼多年,就是為了等待一個最合適的時機,三面合圍趙宋,滅掉趙宋。
他的心,又硬了起來。
他已經等了一百多年。
他不想再等下去了。
天下大勢,已經到了合久必分的時候。
耶律洪基死了,他就必須自己上陣了。
他要讓趙宋覆滅!
他要讓趙二的後人也嚐到國破家亡,妻女被人騎的滋味!
逍遙子知道,他還需要再等等,等到趙宋筋疲力盡,等到遼國再恢復一些元氣,等到他能聚集起一大堆漢人。
到時候,他就能再立唐國國祚。
想到這裡,逍遙子的心湖難以平靜。
他有預感,預感到他復國的大計可能會被他的老朋友葉千秋所阻。
這是一種來自冥冥之中的指引。
也可以說是一種直覺。
“葉先生,那就讓我們來較量較量吧。”
……
正月裡的東京城,還是十分熱鬧的。
雖然天氣還有些寒冷,但還是掩蓋不住人們臉上的笑意。
林靈素和獨孤靈笙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