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小說:大城北京 作者:剷除不公

帶的最高點,離北城牆很近,能對整個城市一覽無餘。向下望去,皇城的綺靡光彩和壯麗輝煌展現於眼前。城市沿中軸線對稱的規劃設計很獨特,其中有如寶石那樣的城中城,金碧輝煌的屋頂襯托在各大園林的蔥鬱繁茂的綠蔭當中。城牆上有城頭堡和灰色的胸牆,二點五英里以外的內城門樓高大雄偉,聳入雲霄,五英里外的外城郭門樓更像幻影一樣消失在雲中。天氣晴朗時,可以看見遠處的外城城牆。外城,方言稱之為“帽子城”,因為從東到西,它比內城稍寬些,正好像帽子一樣扣在內城上。內城大約有三英里長,三英里半寬,內外城連結成五十四華里或大約十八英里的圓周。城牆總長四十二英里。

站在煤山望去,北京宏偉對稱的佈局和清晰的輪廓線十分引人注目,與耀眼的顏色正相配合。最先映入眼簾的是紫禁城大片的閃爍耀眼的屋頂,被襯出皇城輪廓的帶雉堞的方形粉牆圍繞著。左面最醒目的是東北角宏大的塔樓,冠以金黃和翠綠迭映的飛簷,倒映在繞皇城流淌的護城河裡。大片耀眼的金黃色與環繞四周的蔥綠樹木形成鮮明對比,西苑那片蔥鬱茂密的樹林則使皇城西部輪廓模糊不清。從這片蔥鬱中可見到北海的白塔。右面,西山紫坡的寺廟,新鮮的泉水是人們逃避城市塵煙的好去處。北面,是一片嫩綠的柳樹遮掩著的什剎海湖水,再向遠處便是御花園。

煤山本身便是藍綠用色的藝術典範。在此人工山丘上均勻分佈著五個高三百英尺的亭臺。中心的亭臺處於最高點,其他四個圍繞在它下面。它們是亭臺建築中精美的範例,各呈金色、淡紫色、綠色和藍色。中央那座亭子呈四方形,有三重簷。另有兩座分佈其左右較低處,雙層,呈六角形,最低處的兩座是圓形。據說忽必烈汗不管多大的樹,他都用大象來運送。用這種方法,他得到了世界上最美的樹木。他命人將整個山丘鋪滿綠色,不僅僅樹是綠的,山裡沒有一種東西不是綠色的,由此稱之為綠山。實際上這是個很美的名字。山頂還有一個大殿,大殿內外都呈綠色。山丘、樹木、宮殿構成了一組迷人的景色,色彩之組合極為神奇!任何人看到這些都會感到心曠神怡。大汗建了這樣一處迷人景緻,獲取內心的舒坦,安慰和愉悅。就是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明代最後一位皇帝——崇禎,一###三年吊死於一皂莢樹下。

北京被劃分為內城和外城。西方圖書通常將它們分別稱為“韃靼城”和“中國城”。這些稱呼不很恰當,中國的歷史記載只是稱之為內城和外城。固然在清朝初期,許多人被劃為“八旗”,就是那些征服中原的武士們的後裔,但許多世紀以來,內城的漢族人卻比少數民族人為多。清代皇帝認為在皇城內住滿了具有皇族地位的滿族後裔,是件明智的事,於是按照八旗的顏色將內城劃分給他們。但是實踐證明這項軍事計劃是不實際的,八旗子弟不能佈滿整個城市,他們還需要漢族商人們的商業活動。“韃靼城”這個詞兒,大概源自馬可·波羅。他經常使用此詞,有時毫無歧視地用於北京居民身上。總的來看,後來滿族延用了漢族的習俗,說一口很標準的北京話,並且有些人起了漢族名字,也不願讓別人知道自己是滿族。當然,他們也對自己被稱為“韃靼”感到不滿。在漢語裡,“韃靼”這個詞兒的意思是化外之民。通常人們用漢話稱滿族為“旗人”。 。 想看書來

書摘二 城市(2)

雖然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可稽,但內城的漢族人口無疑多過滿族。在外城,亦即在前門外,有一鬧市區,其中有小旅店,古老的寺廟,賣燈籠和帽子的商業街,還有一些有名的餐館,大眾娛樂場所,紅燈區八大胡同,但是更多的商人們卻是在內城活動。當我們談到北京城時,指的就是這裡。

在元代,“韃靼城”這個詞兒也許用起來還較合適,因為忽必烈汗命令韃靼人全都住在離城牆一英里之內的地方。同時他使金首都“汗八里”(意即“大都”)中的居民移居到這座新城市。馬可·波羅曾形象地描寫了當時市郊的景象:“你應該知道,‘汗八里’城的城牆內外有眾多的房屋,聚居著大量的人口,其居住的密集達到空前的程度。在每一城門外都有一片城郊,總共有十二處。這些城郊面積廣大,所擁有的居民比城內還多。〔城門外的城郊寬度延展至與相鄰的城郊接壤,深度大約達三、四英里。〕那些城郊的小房子裡寄宿著外地的商人和旅客,其中總有一大部分人是來給國王進貢的,也有來朝廷賣東西的,或由於該城是個非常好的市場,吸引了許多生意人。〔每一城郊內,離城市一英里處,都有許多很好的旅館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住宿。不同種類人住各自不同的旅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