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親手養蠶。文帝還廢除了過關用傳制度,這與“桓管時期”“關譏而不徵”鼓勵通商的政策如同一轍;文景時期的“與民休息”“黃老之治”的政策,與《管子》“無奪民時”的思想完全一致。曾輔佐過文帝和景帝的賈誼和晃錯在著述中多次引述《管子》言論。到了漢武帝時期,武帝的心腹大臣桑弘羊,(歷任大司農中丞、大司農、御史大夫等重要職務),設立平準、均輸機構監控全國經濟,收回煮鹽、冶鐵、鑄錢三業經營權,則幾乎是全面借鑑並踐行 “桓管之術”的治國理財之道。漢朝《鹽鐵論》是根據著名的“鹽鐵會議”記錄撰寫的重要史書,“鹽鐵會議”的辯論者多次用“管子曰”來證明觀點,可見,管子思想對當時政治的影響。
據學者研究,唐朝“貞觀之治”的政治團隊,唐太宗李世民、魏徵、房玄齡等,都潛心研究管仲治國實踐,李世民常直接引用《管子》言論,如“以民為本”,“與時俱進”,“以古為鑑,可知興替”等等。“貞觀之治”有許多地方與春秋齊國“桓管霸業”有驚人相似。李世民的宰相房玄齡,親自譯註《管子》;魏徵編纂《群書治要》時特地撰寫《管子治要》。那段時期極重視借鑑管仲治國思想與實踐,開啟了中國古代最理想的朝代——“貞觀之治”。
新中國成立以來,更加重視對古代科學的治國思想的繼承。建國初期,毛澤東主席曾引述《管子》言論寫下懲治貪官的批示中寫道: “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之不國’(注:引自《管子》)。……如果臣下個個胡作非為,天下一定大亂,老百姓一定要當李自成。”
今天,政府執政理念中的“以人為本”、“和諧社會”、“與時俱進”等執政理念均源自《管子》的思想。”總理也多次引述《管子》的話語,例如 “和合故能諧”;“招遠在修近,閉禍在除怨”;“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等。
《管子》的思想,是一盞被一個民族世世代傳遞著的明燈……。
司馬遷對管子歷史功績評價。
讀了《史記》就不難看出,司馬遷最推崇的先秦政治家,就是管仲。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說:他讀過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等書。可見,司馬遷對管仲著述、思想乃至歷史政績有相當的關注,他讚揚管仲是一位“為政,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的極具智慧的政治家。
中華從諸侯割據走向大國的政治體系歷程中,司馬遷看出了管仲幾個方面的卓越的治國實踐:
一是建立政府的宏觀經濟管理機構,司馬遷漢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寫道:管子“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在《史記&;#8226;貨殖列傳》中寫道:“齊桓公用管仲之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以朝諸侯,用區區之齊,顯成霸名。”
二是建立初級的社會保障體系“九惠之教”。《史記&;#8226;管晏列傳》寫道:“管仲既用,任政於齊。管仲相齊以九惠之教’。
三是慎戰的軍事外交方針,不戰而屈人之兵。《史記。齊太公世家》寫道:“桓公率諸侯伐蔡,蔡潰。遂伐楚。楚成王興師問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對曰:‘楚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來責。’楚王曰:‘貢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共乎!’”《史記。貨殖列傳》:(管子)“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先哲對管子的評價我們還可以例舉一些:
——孔子在《論語》中說:如果沒有管仲輔政齊國成為霸主,“我其披髮左衽矣。”(意思是說:如果沒有管仲輔佐齊國成為諸侯盟主一統天下,抵禦野蠻的戎狄對中原的入侵,我們將過著披頭散髮、衣衫襤褸的野蠻人的日子。孔子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憑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意思是說:“齊桓公九次會盟諸候,不動用兵車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勞。這就是仁者,仁者啊!
——諸葛亮隱居隆中,說自己“每每自比管仲,樂毅”。可見,諸葛亮認為在他那個漢代以前,最有政治家謀略的人,當數管仲。
——唐太宗李世民也經常引用《管子》語錄:“夫食為天,農為政本。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廉恥”。(引管仲語)
——對管仲懷有深厚景仰和追思之情的,還有偉大的詩人李白,李白詩中寫到:“無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管鮑久已死,何人繼其蹤?”。一個暢墨的詩人,只有在情感至深之時,才會用這種直白的語言來感嘆:誰人能追尋到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