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底的字給我看。那上面是一個印章一樣的圖案,圖案裡面幾個篆體字,我倒認得,是“大清乾隆”。
我說,我們老家那兒有些碗碟背面也有字的呀。
那老闆說,字和字不一樣,您見到的那些碗背面的字,肯定不會是“乾隆”,最多是“同治”,甚至是“光緒”、“宣統”也不一定。
他這一說,我明白了:那就是,他帶來的這個碗,年代上要早上個七八十年。
我問:一樣的青花瓷碗,年代不一樣,分量能相差這麼老遠?
可不是嘛,老闆(操,明明他是老闆,他們這幫傢伙卻經常喜歡稱老子“老闆”)。同治年代的瓷器到現在在拍賣市場還沒有任何表現,專家說,這個年代往後的東西儘管表面看和康乾年代相差不大,但質地上還是有很大區別,收藏家根本不看好,所以目前還值不了幾個錢。康乾年代的就不同了。去年在香港佳士得拍賣行拍了一個乾隆青花碗,賣出了這個價——他做了一個“三”的手勢,又做了一個“六”的手勢,接著又說,我這個碗啊,從品相來看,比佳士得拍賣的那個還更好呢!
聽他這麼說,我再次用眼睛瞄了一下那個瓷碗,心裡對它竟然就有了一種歡喜的感覺。呵呵,怪不得老話說,人是新的好,物是舊的好。
但我還有一個疑惑,我問道,你說你這個碗是某縣博物館裡的東西,你怎麼弄出來的?
對方這回把嘴一閉,不肯明說了。
他想了想,改口道,其實也不一定是博物館裡的東西。也許他們是為了證明碗的價值,這樣吹噓也不一定。我看還是民間淘來的可能性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