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親她……是受劓刖後,自縊而死。”
劓刖便是割鼻、烙額 、削足的刑罰。
高津予見她神色痛苦,不忍道,“怎會如此?”
“是我父皇下的令。”
記憶中,美麗溫柔的生母唱著輕快軟糯的南方小調哄孩兒入睡,然而一轉眼,又變為了她被人扣住手足,蓬髮覆面,痛哭尖叫的畫面。
這般曼妙的佳人,受刑時不過二十多歲。
她八歲的女兒最後一次見到她時,她原本白皙的肌膚上烙上形狀不一燒焦的痕跡,削去鼻子可怖之至地在地上用著手拖著無足的殘軀向女兒掙扎著爬去。
而八歲的小女孩看著昔日溫柔可人的母親變成了這樣恐怖的樣子,被驚嚇到,一下就哭著奔到王后身邊吵著要回去。
許多年後,母親之死成了前主心中的恨,也成了她永遠的愧疚。
其實,一個小孩又懂得了什麼,不過是看到了驚恐之狀被嚇住,做出最直接的反應。便是一個成人乍看到了恐怖的事物,也難免驚嚇過度。
想到了這裡,便是秦方好也情難自已地落淚,“最可笑的是,後來證實,我母親確係是被冤枉的。”
她的生母最後是自縊而死的。
前夜,魏王后遣人送給她一面銅鑑。
作者有話要說:注:子都——一美男,詩經“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子房——張良的字
另外宣告:本文提倡的是民族主義,而非種族主義。
種族主義是元、清統治者將人分成三六九等,讓他們的民族獲有超出公民的“特權”——這是應當被打擊的。
民主主義是孫中山提倡的,到了後期孫中山也很明確表明:反對封建主義,不代表反對滿人。
盛唐皇室,李世民、長孫皇后都是有鮮卑族血統的,但為何今人卻不唾罵李氏天下?
因為盛唐長安,思想是開放的,西域、南洋、天竺、新羅等外國人在都城,都不受歧視(也不如今天外國人超國民待遇)。唐時的人權還是較為平等的,公民無論是血統種族都是平等。
——所以李世民被人稱作“天可汗”。
任何的種族主義都是偏激錯誤的,無論是黑人、猶太人或者墨西哥裔,乃至法西斯。
一個民族凌駕於另一個民族,享有特權是當被抨擊的。人生而平等,不應以血統分尊卑。
所以這就是元、清被人唾棄的原因。
而對於少數民族本身來說是無錯的。
少數民族被稱作“少數民族”,可見他們處於少數,文化、經濟困難,對於這些同胞我們應當幫助。抗日的時候,無論是東北還是西南,少數民族也積極地做出了貢獻——這也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少數民族政權對漢人的屠戮,但更多的是官方不記載的漢人對少數民族的屠戮。到了如今的新時代裡,與其算賬,誰多誰少加重仇恨,倒不如如一位偉人所說“歷史問題,向前看”。
任何的時代,開放、融合才能強盛,閉塞、狹隘才會衰退。
一個民族凌駕於另一個民族是不對的,壓迫是不對的——這是搞種族主義。無論馬背民族之於漢族,或者漢族之於西南少數民族。
但華夏這一片大陸是全民族的,共同享有未來,共同為了實現強盛這才是可取之道。一個好的政治家,人們評判他的標準不應在於他的性別、年齡、民族、地域,而應該在於他為政時是否使大多數人的生活變得更好。
本文中,女主就是抱著這個思想。
她面對的現實是,她一個人單吊在北朝,絕不可能一個人挑了一個朝廷的人。
但她活著,總是有了一定的抱負——至少,有她的所在,必不會讓任何民族搞“特權”。
——這是本文開寫時的想法,寬容、理解。
既不迫害漢人剃頭,也不屠殺同居於一片土地上的“異族”。
50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她的聲線不由得低了下來,“母親是獲冤而死。”
抬起頭看向高津予,明眸流離,神情恬淡雅緻,“說這些話不是為了讓陛下您可憐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往。什麼樣的身份,什麼樣的擔當,沒有什麼回頭路。”
人生是一盤棋,落子無悔。
無論是她被動地被安排到這樣的環境下,抑或是主動地扭轉著自己的命運。
“人要向前看,但發生過的總是發生過了,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