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寶玉是情痴,由這段故事作了確證。但這痴情痴意又不同於“瘋瘋傻傻”,他自有自己的哲理和“信仰”。他說:“這種人規矩是不死的!”
讀雪芹的書,總要細心體會他內心的思維感悟,得出自己的理念,與世俗“常規”不同。
那句話,說明了什麼問題?怎麼與俗不同?第一,他指明特定的是“這種人”——就是聰明靈秀的好女兒,認為這乃是“老天生人”的精華所在。
第二,事情有“規矩”。這個詞語,大約相當於今人所說的“定律”。
第三,他相信:在這種天地誕生之精華靈秀的生命問題來講,那是不存在“死亡”消逝的。這種宇宙之“精氣”所凝結,是永恆的——形跡沒了,精靈長在。那位村姑還在“抽柴”,還在“生活”!
這是寶玉的“迷信”嗎?寶玉謗僧罵道,反對燒紙(祭亡),連他母親也遭他諷刺,說被金剛菩薩支使糊塗了。雪芹把那受尼姑愚弄,正叫做“餘信”——即“愚信”,即今所謂“迷信”是也。然而,寶玉相信花有花神,樹有靈性,如他對海棠預萎的一番理論,即是良證。
這種道理,不是自相矛盾了,違反科學了嗎?
此所謂痴人面前說不得“夢”也。
寶玉命茗煙去尋找那位若玉姑娘的小廟,失敗了——讀者到此,無不捧腹,嘲笑這個“情哥哥”的傻瓜氣。但寶玉並未被茗煙“說服”,仍讓他明兒再去,信心是不改的。
這是因為,他有信仰:“這種人規矩是不死的。”
多麼崇高、美好的信仰!
倘非如此,那他也就不會是曹雪芹意中筆下所選中的主人公了。
但是,姥姥畢竟也是一位特殊主角,沒有姥姥這樣的作家,也就激發不出他的痴情和信義了。
詩曰:
情哥面對老村嫗,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