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他本人也和覬覦皇位的燕王勢如水火。如果朱標不死,藍玉等人肯定也會成為新王朝的支柱,這時候依照藍玉的立場和能力,朱老四是沒有任何機會的。

可惜啊,天命難違!

如果朱元璋立朱允的話,藍玉等人又有了生機,因為朱允是朱標的原配常氏生的第二個兒子(第一個已經死了),按照輩分也應該叫藍玉一聲舅老爺,這樣藍玉和皇家的關係還能維繫下去。

第四章 謀劃靖邊

可問題是朱元璋能放心他們這麼一群功高蓋主,盤根錯節的外戚圍在一個毛都沒長的小屁孩皇帝中間嗎?每個人心中都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弔喪結束後,朱回到了自己的住所,經過這兩天的恢復,他的身體已經大為好轉,不用再躺倒床上休息了。接下來的政治走向朱早已經知道,所以他不像其他人那樣心裡七上八下,更何況誰當儲君跟他都沒關係,無論如何他都是要去邊境啃沙子的。

其實現在的朱並沒有因為要去蠻荒之地守邊而感到悲觀,相反他卻有一絲絲興奮。因為朱元璋設定塞王的目的是“諸王靖邊”,所謂的靖邊除了要防禦蒙古等外族的侵略以外,還要像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一樣去侵奪蠻夷的土地,努力擴大大明朝的疆土,進而拱衛王室。

被封到邊塞沒有什麼不好,雖然經常打仗,日子比不上中原腹地滋潤,但要是乾的好的話,是可以有大大的發展的,君不見春秋戰國時期的強國大都處在邊境,因為他們可以侵奪外族的土地來壯大自己,而封到內地的諸王只能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總不能去跟皇帝搶地盤吧。

但甘肅的河西走廊地區跟別的地方又不一樣,先不說它三面臨敵,易攻難守,就說當地的建設情況也是一坨黃色的不可描述物。

西域自漢代歸附中央以來,河西走廊就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通道,再加上那裡土地遼闊肥沃,水源充足,經濟就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成為了僅次與長安和蘇杭的繁華富庶地帶。西漢末年,竇融就曾經以河西五郡為資本進行割據,後來投降了劉秀。

但是到中唐以後,中原國事衰微,河西走廊被吐蕃攻佔,此後一直到明朝的數百年時間裡,河西走廊一直都被外族統治。

洪武五年,朱元璋為了繼承元朝的嶺北行省(當時很發達,不是蠻荒之地,下文會有論述),徹底肅清大漠,派徐達等人發動了嶺北之戰。這場戰爭中,作為主力的中路軍徐達部被王保保大敗,死傷一萬餘人(一說數萬人),東路軍勝負想當。只有作為偏師的西路軍馮勝大有斬獲,收復了河西走廊。總體來說,嶺北之戰還是以失敗告終。明朝各種史料對嶺北之戰諱莫如深,往往一筆帶過,可見敗得不輕。

然而,歷史記載馮勝“懼回鶻(東察合臺汗國,領土囊括今天的新疆大部和中亞)兵”,再加上中西兩路失敗,蒙古大軍重新壓到長城一線,自己有被關門打狗的危險,所以就以河西走廊是“化外之地,不可守”為理由,盡棄河西之地,並且秉著不給敵人留一顆子彈的原則,將河西走廊夷為平地,為此還受到了朱元璋的處罰。

嶺北之戰的失敗,使明朝一時無力大舉,也使朱元璋認清楚了,一勞永逸,永清大漠是不現實的。所以從此之後,明朝就採取了以守為主的戰略態勢,開始在邊塞設定藩王來尊王攘夷。

要不是洪武二十年,割據遼陽行省的元太尉納哈出投降明朝,使北元失去了最有力的臂膀及縱深,朱元璋也不會派藍玉去發動捕魚兒海之戰。

河西走廊之地雖然已經被馮勝放棄了,但朱元璋為了防止北邊的蒙古和西邊的諸藩聯合起來對付明朝,堅持經營河西走廊。明朝採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方針,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又重新在甘肅一帶建立了幾個衛所,將河西走廊大部分土地控制在自己手裡。

但此時的這一帶十分荒涼,由於馮勝棄地的原因,河西一帶已經成了不毛之地,除了軍戶以外沒有什麼人口。沒有哪個老百姓吃飽了撐的願意跑到這個三面受敵的地方來吃蒙古人的槍子。

朱要想搞建設,最大的阻力就是人口,一定要想辦法跟老朱多要一些人口過去。

朱理順了思路,輕輕鬆鬆地伸了一個懶腰,回到屋內取出了自己那把紫衫木打造的長弓,去年臨清練兵的時候,朱就是憑著這把弓射出的成績,獲得了朱元璋的讚許。

藝多不壓身,學好的本事可不能擱下,雖然自己是個王爺,但畢竟鎮守邊塞,難免會和人動刀子,朱棣不也是經常衝鋒陷陣嗎?所以這防身的本事還是要勤加練習。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