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兵,如果非要說點還差什麼的話,恐怕王思銳也就只差時間了吧?如果能給他一年的時間,到時候恐怕他就能夠直接橫掃整個國家了。
王士珍等人也開始為自己剛才的選擇而感到慶幸。如果選擇了與王思銳為敵的話,恐怕他們將會死得很慘吧?
即便是擁有整個山東半島,他們也沒有足夠的錢去發展自己,最終只會被王思銳手下的金戈鐵馬給幹掉。
最終,經過與三人的商議,王思銳很好的平衡了三人之間的矛盾。
其中,王士珍被任命為了工業大臣,這是一個新設立的職務,而目前手中的權利也比較小,只能管到工業園區這一塊,不過王士珍卻很看到這個工業園區的發展,甚至還在謀求著將這一模式推廣到全國。
雖然這是以後的事情,但王士珍依舊很滿意這個職位,至少,這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實幹家,而不是那些空談理想的意氣書生們能夠乾的事情。
當然,王士珍之所以毫不猶豫的便同意了王思銳的安排,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藉此機會,王士珍已經算是跳出了軍事系統,以後他可以不用去跟段祺瑞還有馮國璋這兩人在一個系統內爭奪權力了。至少,他已經有能力去幹一些自己想幹的事情了。
而段祺瑞,王思銳則讓其迴歸老本行,炮兵出身的段祺瑞,後來因為部隊裡沒有太多的火炮,加上能力實在是太突出了,所以最終不得不跳出了炮兵這個小天地,但是王思銳卻很清楚在未來戰爭中炮兵的作用。
而且,王思銳更是打算借鑑後世的經驗,直接組建一個叢集炮兵,將火炮集中起來使用,以求發揮更大的效果。
王思銳的這一想法也讓段祺瑞很是心動,只不過段祺瑞算是三人當中最委屈的一個了。
因為漢軍這邊的兩個師根本就沒有一門真正的火炮,只有那些被遺留在京城城牆上的固定火炮。如果說真正能夠讓他指揮的,也就只剩下了武衛軍中的那二十多門火炮了。
不過段祺瑞的名頭卻是一點也不小,雖然手下沒有多少的兵力,但是王思銳卻給了他足夠的權利,讓他利用目前的火炮,儘可能的訓練更多的炮兵,並且保證以後會優先補給炮兵。
最終,段祺瑞領到了個漢軍炮兵總指揮這個職位,級別與漢軍師長相同。或許目前為止,自己的這個級別也是段祺瑞唯一能夠跟其他兩位抗衡的了。
至於那個話比較少,處處都被王士珍和段祺瑞搶走了風頭的馮國璋,王思銳也是一點也沒有小視的。
馮國璋一生由一介書生而入武林,讀文史後再習軍事。
在他所處那個時代,經歷了數次戰爭,其中親自參與的就有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入侵進京等戰事,中國作為戰敗國,付出了割地賠款、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沉重代價。
作為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中國一代知識分子,或是身為一名有強烈民族自尊心的軍事將領,馮國璋曾以其深刻的思考和敏銳的見解,屢屢向上司和清廷進言,並且一直身體力行地為“國家海禁開,東方大事起”這一宏願而盡心盡力。
儘管在後期馮國璋也曾經出現過爭權奪利的舉動,但是在袁世凱稱帝之後,曾經任命他為參謀總長,後來又讓他代替了段祺瑞成為監理徵滇總司令,但他均為上任,並且聯合其他五將軍通電逼迫袁世凱取消帝制。
而有了這一舉動,也讓王思銳對這位歷史名人有了一個較深的理解。
所以,王思銳倒是給了這個看起來不吭不響,總是沉默的馮國璋一個目前來說最重要的職位。
將武衛右軍以及武衛右軍先鋒隊改編為漢軍第三師,編制人數與漢軍一、二師相同,多出的兵力交給段祺瑞,另外再從新兵營當中補充兩千人給段祺瑞。
而得到了王思銳的信任之後,馮國璋也是立即表態一定會管理好第三師,並且嚴格遵守王思銳的命令。
而那個默默無聞,所有人都忽略的曹錕,也讓王思銳差點忽略掉了,不過還好,最終王思銳來了興趣問了一句,到時發現了這位歷史牛人。
王思銳直接任命曹錕為第三師的一位旅長,這等於是將曹錕給提升了一級。而自知沒有因為失去靠山而無人問津的曹錕,一時間也將袁世凱那個靠山給丟到了一旁,並且暗暗決定要替王思銳監視好馮國璋的一舉一動,只要馮國璋做出有違王思銳旨意的事情,他便會立即上報給王思銳。
殊不知,一個輕微的舉動,卻讓王思銳這麼輕易的將袁世凱的心腹變成了自己的追隨者。
王士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