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間諜之都(1 / 4)

小說:警婲槑 作者:炫紫

平果感覺好失信,實在對不起讀者(莫名其妙的,(維)也納變成了wYN。好在英語:Vienna,德語:wien,都是正常的。她是奧地利首都,是最適合人居住的大都會,全球大城市排名前十。)

除此,還是享譽世界的文化名城,有“音樂之都”、“建築之都”、“文化之都”、“間諜之都”、“裝飾之都”等等的盛譽。

要說“間諜之都”,主要是隨冷戰時期各種國際社會問題出現的。

平涵涵最瞭解這些國際問題,她說:“1960年,美國飛行員弗朗西斯·加里·鮑爾斯駕駛U—2偵察機在前蘇聯上空飛行時,被擊落。於是1962年,美國用前蘇聯間諜魯道夫·伊萬諾維奇·阿貝爾換回鮑爾斯,使得間諜問題暴露出來。

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分別組織北約、華約兩大對抗陣營,這個時期也是雙方間諜事件爆發最頻繁的時期,互逐間諜成了家常便飯。而(維)也納當時就因其地理位置吸引雙方大量間諜而被稱為“間諜之都”。

那時西方情報人員通常在(維)也納聚集。奧地利因與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毗鄰,而對情報機構產生了強大吸引力。僅1986年,前蘇聯用不同政見者夏蘭斯基和另外3人從美國換回5人,包括蘇聯間諜卡爾·克歇爾和哈娜·克歇爾。作為交換協議的一部分,西德也釋放了3名間諜。

這種交換間諜的政治生意的前提是:對手很重要,對手的牌和籌碼也才會變得重要。

到上世紀80年代末,(維)也納就被稱為間諜之都,但從90年代起尤其是前蘇聯解體以後,奧地利不再是西方國家的情報瞭望臺。間諜們開始轉移至東歐地區啦。

但是,2010年7月9日中午,美俄交換間諜的城市,還是選擇了維也納。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雙方情報人員時有“失手”,這時交換間諜就成為了一種政治選擇。

2014年7月31日,埃米爾·博比在新書《虛空》中披露,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世界最大間諜中心。

據間諜活動專家調查顯示,目前這裡至少有七千多所間諜機構,博比稱,各國政府資助在(維)也納從事間諜活動可追溯至奧匈帝國,後來儘管歷經奧匈帝國瓦解、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東西方冷戰,該國法律從未進行更新,因此,在奧地利範圍內唯一非法的是針對該國政府所進行的間諜活動。“身處(維)也納的外交官隨時能夠與本國情報機構取得聯絡,每所大使館中都充滿情報人員。

(維)也納是世界情報界的證券交易所,有最自由的法律管理間諜活動。同時,良好的教育與健康服務使該地十分適宜間諜及其家人居住。

(維)也納人的驕傲與福氣之一,是他們生活在層層疊疊的大森林綠色包圍之中。

森林不單是(維)也納人度假遊玩的去處,平日黃昏人們也常常驅車到城市東北角的卡倫堡山上,敞開肺葉,張開嘴巴,大口吸吮林海散發出來的清新、溼潤、涼意和充沛的氧氣。放眼遠眺,綠海無邊,每一棵樹都是一朵綠色的浪花,無數之樹才匯成了這海一樣無邊無際的森林。

(維)也納人整天眼睛被城市的奇光異彩所眩惑,這綠色真是一種淨化眼睛和心靈的顏色。

所以,(維)也納人喜歡綠色。綠色的傢俱、窗簾、牆壁、器皿都是常見的;鹽溪湖一帶專門燒製一種帶有綠色條紋的陶瓷,是奧地利最富特色的民間工藝之一。【△網w ww..】男人還愛穿綠色西服,打綠色領帶,就像溫暖的澳大利亞的男人們愛穿粉紅色的襯衫一樣。

世人只知道這片森林受益於施特勞斯的名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而名揚天下,引來千千萬萬旅遊者,為這座城市贏得外匯。哪裡知道維也納人與這片森林生命攸關,互惠互助,相依相存,因而才給了那位“圓舞曲之王”以創作的靈感、衝動和深情。

據說,(維)也納森林面積有近四百萬公頃森林,整個國家土地的百分之四十四被森林所覆蓋,處處森林相連。

一出城市,到處是這樣的景象:向陽的山坡上,林色鮮翠;背陽的山坡上,森森然像埋伏的兵陣。森林之間是大片大片的開滿鮮花的牧草,很難看見土的顏色。

(維)也納森林是指城市近郊一帶,地勢最高不過海拔四百米,很少針葉樹,多為闊葉林,榆槐桉桐等數十種樹木,交相混雜,每逢春至,樹上開花,小鳥歡叫,各種野生小動物奔躍其間,清新柔和,溫文爾雅,與這個城市的味道更相調和。

森林不單使人賞心悅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