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有澧水石灰岩的硬。她晚年創辦並主編文學雜誌《中國》,發表了遇羅錦、北島、殘雪等人的作品,這些頗具爭議的人物與作品,在她的庇護下成長。“什麼思想性,當然是首先考慮藝術性,小說是藝術品,當然先要看藝術性。”這是她的宣言。丁玲面對青年作家也是出語驚人。“什麼思想解放?我們那個時候,誰和誰相好,搬到一起住就是,哪裡像現在這樣麻煩!”這個澧水辣妹!
行走在澧水兩岸,垂柳夾峙,葦葉江渚,田園如畫,遠山夕陽西下,像張佈滿金線的漁網,在這平洲古渡、遠處村舍鋪展開來,穿梭的小舟在水中剪碎了落日餘暉,爛漫的霞光,將村笛與漁歌鍍得金亮……這是“漁村夕照”?這是桃花源?湖湘特有的地理、水文與氣候,不僅演繹出了這些美麗的景色,也哺養出了性格極致的湖南人。
……
水是靈動的。水也具有最大的自塑、智慧與包容。恰是在水的柔軟與堅韌的光波里,最能折射出湖南人快樂靈泛,凝重憂患的身形。
關於天:冰火兩極有韌性(1)
北,西伯利亞強冷空氣南下,長驅直入,翻越秦嶺,飛赴中原,肆虐楚地;南,變幻莫測的海上風雲,跨過南嶺,越過洞庭,盤桓湖南。南北風雲際會,電閃雷鳴,抱團為地形雨,突發成山洪,冷酷如嚴霜,堅硬像冰凌。就有了湖湘大陸型中亞熱帶溼潤的季風氣候,就有了湖湘溫婉多變的春,火辣狂熱的夏,氣溫陡降的秋,寒冷錐心的冬。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自北國郢都貶官而來的屈原,在《橘頌》開篇中唱和:“你天地孕育的橘樹,生來適應這方水土。你稟受不遷的使命,生在南國楚地。”橘在北國為枳,澀澀的苦刺激著北國郢都的味蕾,沖淡了江南雨巷油紙傘下丁香般的芬芳。芭蕉在南海島國高揚結籽,在湖南只能地底下生崽。辣椒在他鄉是桌上菜,在湖南盤中卻是一種精神。草原上的馬,南下過江後就成了“湖南騾子”。
“湖南騾子”在湖南這塊天空下,就有了自己特有的血清蛋白。
四季分明讓湖南人性格有稜有角。溫潤滲透讓湖南人抱成一團。冬冷夏熱讓湖南人*兩極。
惡劣的氣候滋生了湖南人特有的憂患意識。憂患讓湖南人堅韌不拔,經世致用、知行合一、敢為人先。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湖南是貶官福地。外遷者在湖南這塊南蠻之地“雜交”,在湖南冬冷夏熱這種極端的天氣下,注入了湖南人的俠義與坦誠。賈誼不得志,長沙作《吊屈原賦》;柳宗元被貶,永州拿蛇說事;陶淵明不事權貴,落魄桃花源中;滕子京憂樂心懷,重修天下名樓……
長沙是最冷的溼
西漢初年傑出的政治家與文學天才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人,自稱賈長沙。賈誼從小博覽群書,18歲成名,20歲就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主管國家教育。
賈誼初到中央,少年得志,風頭正健,在當時的體制下,這並不是個好兆頭。剛任太中大夫兩年,賈誼這位“秀才”就撞上了一班“大兵”。一個是才華橫溢的嫩頭稚子,一邊是開國元勳,織葦薄兼作吹鼓手出生的絳侯周勃,販布出道的潁陰侯灌嬰等人。“這個洛陽人,小小年紀,一心想專擅權力,要把國家搞亂了!”這班重臣權貴在文帝面前給賈誼下了這樣的結論。文帝正猶豫時,身邊寵臣佞悻鄧通又扇起了陰風。
內外夾擊,賈誼沒戲了。文帝三年(前177),賈誼被貶去長沙國,成了長沙王的太傅。
長沙國地處南蠻,離京師長安有數千裡之遙。時交通不便,路途艱辛。南行途經湘江時,賈誼透過滔滔的江水,似乎看到了仗劍求索的屈原君,覺得自己與屈原沒兩樣,於是寫下了《吊屈原賦》,表達對屈原的崇敬,抒發自己的悲憤。
當時,中原人對南蠻包括長沙城在內的生存環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印象。他們認定長沙是一座不宜居住的城市,這裡卑溼,充滿瘴氣和毒蟲。
在那個滿山紅葉火一樣燃燒著的秋天裡,賈誼眼中的長沙並不“背時”,(長沙話“卑溼”與“背時”同音)。天高氣爽的長沙這塊天,正適合賈誼這隻鳳凰蓄能充電。
長沙國是當時唯一的一個異姓(非劉氏)王國,從來就是安分守法的。賈誼到長沙時,正是長沙靖王吳著(吳芮的後代)在位。賈誼當長沙王太傅,事情不多,有足夠的時間來研究學問,關注時政。南蠻的長沙人,果敢,剛毅,溫潤抱團,敢為人先。在賈誼的骨子裡,潛移默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