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並對屈原下了放逐令。
關於水:隱逸性靈顯智慧(2)
楚人自稱“楚狂人”。楚人狂啊,楚懷王更狂!我是狂人我怕誰?!
楚國註定要失敗了。
憂憤交加的屈原,來到汨羅江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他也裝“狂”,瘋瘋癲癲地大發牢騷,對蒼天詰問。把淚與血,靈與肉全交給了藍天白雲。
蒼天不語。
勞累了,茫然了,便息在扁舟之上,隨波逐浪。
“你不是三閭大夫麼,放著好好的官不做打魚來了?”漁翁問。
“這世界也太骯髒了,只我還算乾淨。這世人都昏了頭,我卻醒著。我不被流放還有誰?!”屈原回答。
“滄浪之水澄清啊,可洗我的帽帶;滄浪之水混濁啊,可洗我的雙腳。”激越的漁歌與屈原擦肩而過,消失在水天一色……
這就是《離騷》,這就是《天問》,這就是《漁父》……
悲壯的行吟,激越的情懷,浪漫的文字,構成了血性,奮進,敢為人先的湖湘文化源頭。即使孤燈苦讀的文弱書生也透出一股陽剛之氣,那就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秦始皇剿滅七國後,坐了27年江山便被楚滅了。
屈原投江殉難,湖南人萬分悲痛。為了不讓魚們“傷”了屈原(珍貴的肉身),湖南人將米飯投入江中。為了米飯不至於即刻消融,便用粽葉包裹著,這便是粽子。粽子就成了屈原肉身的替代品。這是一種祭獻,對一位偉人的祭獻。自此,此俗世代相傳,就有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就有了端午吃粽子的習俗。
偉人是不會死的。偉人在大眾愛戴過程中總被祝福永生,屈原無疑是偉人。端午節那天,屈原還戴著高高的冠,穿著長長的衣,佩著冷冷的劍,乘著橙橙的龜,遊離戲謔於汨羅江上呢。於是,湖南人爭相撐船去追。槳棹齊下,水花翻飛……屈大夫終沒見著,但信念尚存。翌年端午又繼續著……
於是,就有了龍舟競渡。
於是,就有了以龍舟為載體的龍舟文化。汨羅江成了龍舟的發祥地,龍舟文化就成了湖湘文化的部分。
延續兩千年的龍舟競渡總是這樣開始的:三牲,香火,聖水,紙糊的龍舟,披袈的和尚,幽靈般的唱和……這是一場沒有舞臺的戲,從形式到內容已固定下來。隨後湖南人為烘托氣氛加進了玩獅舞龍。
撼天動地的鞭炮鑼鼓聲中,由導者牽“獅”須引入祭祀前坪。炮仗、鑼鼓與獅同時動作,有時還雜以數10響三眼銃。鬧過一陣後靜下來聽“彩”(彩頭多是四言八句極具韻腳),“彩”一完又舞將起來。尚武的湖南人舞獅特有的看家功夫便是,柔功飛桌、硬功跑樁、輕功沾壁。
玩龍是湖南人武俠與智慧,組織與協調的統一。龍由撐球人匯入。撐球人像樂隊指揮。“頭把”多為青壯年,且武林高手。龍尾也是“鐵帚”,決不能龍頭蛇尾。中間環節也不可忽視。10多個漢子,一路拳腳棍棒,讓湖州灘頭塵沙蔽天遮日。“五龍捧聖”,即5條龍攪在一起,黃龍總以極快的速度最先脫離,且一路“卷洞”翻過去。龍行走時必作翻卷狀,呼呼喚雲催雨。開啟發黃的“湖湘文化”拓印本,就有一條條黃龍呼呼而出……
龍在水裡,就成了龍舟。每條有一個叫響的名字,“雪裡紅”、“滿江紅”、“浪裡白”與“飛天雲”。有個稱頭橈的(第一位選手),在龍頭巴掌大的地方武雜耍,如刀尖上的舞蹈。金雞獨立、倒掛金鉤……陽光傾注在周身抹油的橈手身上,凸突的肌膚,極具張力的血性,牽引著善男信女們的目光。而“搶頭”(豬頭或羊頭等)的結束戲,還會演化成一場不大不小的“群毆”場景,這是湖南人血性的原始呈現。
關於水:隱逸性靈顯智慧(3)
汨羅江,是一條懷古的江,它的歷史自然伴隨一股血性的力量在無聲賁張。
天下之水
走進岳陽城西門明朝遺存的古城,撫摸著城磚凹凸的印痕,瞭望“六月湖水平”的洞庭,想傳說中的海市蜃樓,憶湖灘上1918年的“城奧會”……身邊這片土地,因了洞庭而神聖起來。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號稱“天下水”的洞庭水域,自然經濟給了她一個動感的稱謂——“魚米之鄉”。母親胸襟般的荊楚澤國,就有了“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
“洞庭春漲滿,平湖錦帆張。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這是靜若處子的洞庭湖。“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