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進戲院才是最關鍵的,當他們養成這樣的習慣之後,盜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絞殺。
由去年交流生回流,內地電影廠到目前為止共製作了三十來部影片,平均投資不到一千萬。最大筆投資是中影咬牙投資的兩部暑假大片,各投資了五千萬和六千萬。如果要是虧損,那肯定賠得一塌糊塗。
有意思的是,根據這些資料的記錄,這些交流生回去工作不到半個月,就非常不習慣內地的製作制度了。首先第一點是立項,單是劇本審批簡直都能玩死人了。在器材方面更是好笑,交流生想要的膠片和攝影器材,電影廠連這最根本的兩項都滿足不了。
本來黃群收到這個訊息之後是打算跟蕭然借的,可是,蕭然以一句非常簡單的話告訴他:“香港最好的器材是在思維公司,雖然是旗下公司,可魅影要拍什麼片子,還是一樣要出錢租借。你們可以去租借,最多在價錢上給你們一點折扣!”
得蕭然這樣一說,黃群亦不好意思極了。最終內地電影廠終於還是捨不得出甚至能超過製作費的價錢來租借器材,倒是中影公司很有點要死就死到底的想法,咬著牙齒掏了腰包在思維的內地分公司租借了器材給那兩部大片。
可是,問題出來了,當透過電影廠和電影局審查之後的劇本發下來,已經面目全非了。這直激得不少交流生出身的編劇都差點吐血了,這些編劇在魅影的薰陶下,已經習慣了自由創作,沒想到送上去之後發回來的竟然跟自己寫的完全不同了。
搞笑的事發生了,去年回流的交流生共有大約上百人,而折騰了不到一個月,編劇們便紛紛辭職不幹。導演和其他影人更加憤怒,在拍攝期間,電影廠的頭頭居然敢指手畫腳的,又是有不少人辭職了。
勉強忍氣吞聲拍完戲的影人們到了後期製作時終於忍不住吐血了,那叫什麼後期製作?空有地方,可是裝置全完全沒得比,簡直落後了太多。可是,電影廠亦捨不得花太多錢拿去思維做後期,惟有湊合著了。
後期做了出來,欣賞了毛片之後,創作者全都掩面而去。那叫一個沒面子之極,那會他們心裡想的就是要是被香港的同事看到了,非被嘲笑到死不可。動作片因為沒有好的後期製作,結果變得軟綿綿。
其實這些只是小部分人的遭遇,國家非常重視這一次的回流,為此拿了很多錢出來,希望能夠給出一線曙光。單只是為了這次回流生的影片投資,國家便借中影之手投資了數億。
那些電影廠的確亦是響應了國家的號召,努力想把中國電影打響。只是,單在劇本這一項,就不知刷下來多少。而且,有意思的是,這些電影廠有的很固執,沒把片子送去魅影的思維做後期。可是絕大部分還是拿了過去製作,只不過,有些東西不是有技術就夠了的。
大陸電影製作方面的限制太多了,很多辭職趕回香港的影人都是這樣對蕭然說的,他們自己都無法忍受那種被無關的人指手畫腳的感覺。
對於中影的兩部暑假大片,蕭然絲毫無懼,電影市場的根本氛圍得不到改善,就算把魅影所有影人都弄過去,那都是沒用的。電影廠被國家控制,而電影廠再控制影人,這樣一來,就永遠無法得到市場化的改善。
至於這些影片的票房如何?這其實是可想而知的事。每年至少四十部港片不斷流向內地市場,向來以娛樂性著稱的港片完全以壓倒性的姿態先後統治了市場。當然,後來黃群還是以相當委婉的姿態給蕭然來電,希望香港影壇能夠把檔期錯開,不要故意跟內地影片打對臺。
他們都執行了,可是影片票房一樣不妙。電影廠的頭頭就不明白了,為什麼同一批人,在香港就能夠製作得出口碑和票房都絕佳的影片,可在內地就全砸了?
蕭然還是感到有些抱歉,因為國家的數億投資註定是要虧損的。其實,蕭然很清楚這一切都始終會發生的,內地電影現在拿什麼跟港片鬥?尤其還是讓回流的影人來做。不要忘記,那些回流的影人,譬如衛長青等一流導演在香港拿的片酬最少都是兩百萬起步。
在內地,兩百萬足夠製作一部影片了。尤其是衛長青這傢伙,他的導演酬勞已經高達了四百萬。讓他們在大陸拍戲?片酬多少?哪來什麼片酬,根本就是薪水制度,而且年薪加起來都還不如衛長青在香港拍一部十五分鐘的短片的酬勞高。
那些影人的身價動輒數以十萬百萬計,電影廠拿什麼來支付這筆錢?沒有電影商業化,就沒有票房,沒有票房就基本等於沒收入,沒收入拿什麼來支付?
影人一沒發揮空間,二連自己都養不活,還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