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門中透過。所以,比起現代一些隔網競技的運動,像排球、藤球等等,單球門的蹴鞠難度要大許多。
因為職責重要,球頭自然成了隊中的靈魂人物,就像今天運動場上的球星一樣。
球門放置在球場中央,雙方隔網相對,沒有了直接的身體對抗,比拼的是各自的技巧和同伴之間的協同能力。和前面的雙球門玩法相比,趣味性增加了,激烈性、對抗性卻大大降低。
循此演化下去,到了宋代,在具體踢法中又新增了許多技巧,看著令人眼花繚亂,激烈的蹴鞠競賽越來越像是一種討巧的雜耍兒。
第三種踢法沒有球門,只是三兩個人湊到一起互相比賽各自的腳法,類似於現在的踢毽子,花樣繁多。長安街頭那個三鬟少女玩的大概就是這一路的蹴鞠。
王建的一首《宮詞》也因此常常被人提到,並把它與宮廷裡的蹴鞠遊戲聯絡到了一起。
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樹邊。
寒食內人長白打,庫中先散與金錢。
這裡的“白打”一詞,通常的看法認為是一種蹴球的形式,指的是兩個人相對踢球,但“白打”一詞恐怕不能僅作蹴鞠來理解。
清代周亮工《閩小記》中說:
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昔日白手不持寸鐵為白戰,武藝十八,終以白打。以白打為終,明乎其不持寸鐵也。
可見白打也是武術中的一個術語,意指不用器械、空手打鬥,是諸般武藝的基礎。“寒食內人長白打”會不會是指宮人們赤手空拳的格鬥?就算與蹴球有些瓜葛,那二人中間的球只怕也是一個點綴而已。
3
天寶年間進士王邕有一篇《內人蹋球賦》,其中寫道:
出紅樓而色妙,對白日而顏新。曠古未作,於今始陳。俾眾伎而皆掩,擅奇能而絕倫。於是揚袂疊足,徘徊躑躅;雖進退而有據,常兢兢而自勖。球體兮似珠,人顏兮似玉;下則雷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