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慘死於利刃之下。
戲繩——又名繩技、繩伎、踏索,也是一種很古老的雜技。相距幾丈遠樹立起兩根木柱,柱頭上連線一根大絲繩子。兩個豔服女子站在繩上舞蹈,又相對而行,可以在繩上錯身而過,驚險異常。
《封氏聞見記》中就有“繩伎”一條,記錄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的一次繩伎表演。表演時,在一根高高的繩索上面,“伎女自繩端躡足而上,往來倏忽之間,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側身而過者;有著屐而行,從容俯仰者……”
可見表演者技藝之高。還有更絕妙的,表演者在小腿上綁上五六尺長的畫竿,伴著鼓樂的節奏,在長繩之上做出各種動作,相當於在長繩上面踩高蹺。或者幾個人在繩上互相疊加,十分驚險。
高宗朝刑部侍郎張楚金寫過一首《樓下觀繩伎賦》,描寫他所見到的繩伎表演:
……掖庭美女,和歡麗人,身輕體弱,絕代殊倫。被羅縠與珠翠,鋪瓊筵與錦茵。其彩練也,橫亙百尺,高懸數丈,下曲如鉤,中平似掌。初綽約而斜進,竟盤姍而直上,或徐或疾,乍俯乍仰……
那時候的表演者不繫安全繩,手中也沒有幫助平衡身體的長木竿,這其中的風險可想而知。
竿木——也叫“上竿”、“緣竿伎”、“獼猴幢伎”、“撞透童兒”等。表演者身輕如燕,擅於攀援,爬到一根豎立的高竿之上,用手或用腳將自己掛在竿頭,身體外展,上下翩翩,做出各種驚險駭人的動作。
。 最好的txt下載網
走索衝狹呈百戲(3)
張楚金有一首《撞透童兒賦》,描述這種技藝:
……此兒於是跂雙足,戟兩臂,踴身而直上,若有其翅,盡竿而平立,若餘其地。人以為難,我以為易;人以為恐,我以為戲。
《杜陽雜編》中有一段令人不可思議的描述,講的是唐敬宗過生日時,在殿前表演百戲,其中就有緣竿伎,表演者是五個小女孩,她們只有###歲,來自幽州,都是伎女石火胡的養女。
殿前的一根木杆高達百尺,高杆上張列著五條弓弦,每條弓弦上各站著一個石火胡的養女,身穿五色衣,手持長戟,舞《破陣樂》曲,“俯仰來去,赴節如飛。是時觀者目眩心怯”。
另一個節目更驚險刺激,石火胡擺出一些朱畫的小床子,也就是小板凳,最大的只有一尺見方,將它們一個一個疊加起來,一共疊起十層。石火胡站在板凳的最上面,再讓幾個養女依次攀上她的肩頭,每人手中握著五彩小旗,一個人踩著另一個人的肩膀,依次疊加到一起,然後手足齊舉,歌唱呼叫,動作十分驚險。
敬宗看過之後非常高興,重重犒賞她們。不過,敬宗死後繼位的唐文宗卻不喜歡這個節目,嫌它太驚險傷神,不許這個節目再在宮廷中表演。
弄槍伎——由兩個人共同表演。一個人赤身,手中、頭上帶著幾個圓環;另一個人站在十幾步之外,把手中的長槍拋擲過來,從那些圓圈之中穿過去。很像現代雜伎中的飛刀,而投擲出來的長槍似乎更難控制。
猿騎戲——是一種馬術表演。騎手扮成獼猴之狀,在飛馳的馬背上做各種表演,一會兒伏在馬頭上,一會兒懸在馬腹之下,一會兒又跑到馬尾處,也是現代馬戲中常見的一種。
宋雜旋伎——表演者手持細竿,竿頂挑著雜器,表演者始終讓雜器在竿頭旋轉而不落地。
擎戴伎——兩個表演者,手與手相對,一人在下面伸直手臂,把同伴高高託在空中,向前行走,然後顛倒過來,同伴落到地上,再將他託到空中,如此往復。需要二人都有超人的臂力。
踏球戲——道具是一隻直徑一尺多的木球,表演者站在球上,滾動腳下的木球前行,玩的是一種平衡的功夫。
與之類似的還有一種“躡球”。《封氏聞見記》中描述:
彩畫木球高一二尺,伎女登蹋,球轉而行,縈迴去來,無不如意。
戴竿伎——將一根長竿豎立在肩頭,竿梢上有小兒表演各式驚險的動作。實際上是“竿木”和“緣竿伎”的變種,原本豎立在地上的長竿移到人的肩頭,自然更驚險更刺激。
玄宗在勤政樓上看百戲,內教坊中一個擅長戴竿的王大娘出場,身上頂的竿有百尺高,竿頂用木頭搭成山狀,模仿神仙境界,木山上面有一個小兒轉側盤旋,亦歌亦舞。
崔令欽的《教坊記序》中還有一段戴竿的有趣記載:當時各位藩王府中都有自己的優伎,玄宗皇上為了讓宮中百戲的表演更精彩,就讓自己的哥哥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