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3 / 4)

小說:閻錫山大傳 作者:冬兒

政報告,二戰區司令部參謀處作了軍事報告,精建會辦公室主任裴琛作了軍政民視察報告,閻錫山以會長身份,作了題為“抗戰最高峰”的政治報告,提出“物產證券與按勞分配主張,是抗戰的獨生湯,實現物產證券與按勞分配,是抗戰的最高峰”,積極謀求“抗戰復興”。

會議期間,新舊兩派在討論“民族革命同志會”公約時,發生激烈的爭論。爭論的主要點是民族革命之目的“在爭取抗戰之勝利,一直做到民族之復興。”舊軍政人員贊同閻錫山的主張,認為民族革命的任務與目的,是由抗戰到復興;而新派(即犧盟會)則認為民族革命,只能是抗戰勝利,抗戰以後的復興,屬於社會主義革命範圍,不能畢其功於一役。新舊兩派矛盾日趨尖銳,日益公開化。

新派每晚都回上葫蘆村政治部開會,研究對策;舊派軍政高階幹部,則每晚在河灘裡王靖國、邱仰浚住處開會,發起成立“同志會幹部組織”(簡稱“同幹”),以對抗犧盟會和決死隊。因成立於河灘,故稱“河灘組織”或“河灘會議”(1943年2月改為“同志會基本幹部組織”,簡稱“基幹”)。

在一些原則問題上,新舊兩派唇槍舌戰,互不相讓。正如當時秋林街頭出現的一幅漫畫:閻錫山騎著毛驢,席尚謙手拉韁繩,口吹喇叭,吹出“*”二字,楊貞吉(特務頭子)腰插板斧隨在驢後,板斧上寫著“特務”二字。這幅漫畫,實際上為新派揭露舊派所作。

閻錫山面對新舊兩派的鬥爭,表面上表現出極大的剋制態度,不但未追究何人所為,而且高唱“新能存在,舊必滅亡”,實際上是支援舊派的。此時,新、舊兩派雖有矛盾,但未公開決裂,閻錫山欲借“民族革命”的旗號,以“同志會”的組織形式維持統一的局面。

兩次古賢會議

1938年5月16日,閻錫山因與衛立煌會晤,便由中市沿黃河東岸北上,到達古賢村(屬吉縣)。途中他作了一首《圖存》詩:

立國全憑未雨綢,強鄰謀我何時休?

適應環境早為計,民信兵足與政修。

這首詩埋伏了他“抗戰”求存的思緒,可以說是他當時內心的表白。他以為中日戰爭短期之內恐難見分曉,因此,應當根據形勢的發展及時考慮未來立國時的“存在”問題。

主意打定,閻錫山便開始付諸實施,首先重整他賴以“圖存”的武裝——晉綏軍。晉綏軍相對山西新軍來說也即舊軍。舊軍是他幾十年苦心經營一手培植起來的,是他統治山西的支柱,儘管這支軍隊“存在著種種弱點”,戰鬥力不強,但是,在他看來要維持自己的存在,還得依靠這支軍隊。

7月1日,閻錫山在古賢村秘密召開晉綏軍高階將領會議(即第一次古賢會議)。會議一開始,他對與會的師長以上軍官說:“這次會議,是給你們開追悼會的。但是如果你們懂得了道理,也可以說是慶生會。” 與會者一時個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閻錫山見將領們莫名其妙的神態,接著解釋道:“你們的作戰方法,是同敵人死拼,現在你們的力量,已大大地減少,再這樣下去,不到3個月,你們就全完了。所以預先給你們開個追悼會。” 同時,他又說:“抗戰以來,我們抗光了,唯獨八路軍不但不減少,反而增加,再加上犧盟會、決死隊和共產黨八路軍合作,今後還有我們晉綏軍立足之地嗎?”這番話是用激將法使舊軍將領認識到革新軍隊,發展自己的必要。為此,他強調說:“欲抗敵的成功,必須先求軍隊本身的存在。欲存在,須以弱變強;欲成功,須以弱勝強。” 而要以弱變強,就是軍隊要政治化,加強政治領導,使官兵打成一片,成為洋灰鋼筋的團力。為此,他一方面要求舊軍用政治動員,合理統御等措施來發揮士兵的創造性,實行避實擊虛,不失機不吃虧的作戰原則,靈活地消滅敵人;另一方面決定以“說服行政”“強民政治”的方法,使軍民配合,打成一片。

三、扶舊抑新(4)

會議還討論瞭如何充實舊軍的問題,決定將原來準備給決死隊兩個軍的番號(第33、34軍)撥給舊軍,將第71師擴編為第33軍,教導2師擴編為第34軍,由孫楚、楊澄源分任軍長。

9月25日,閻錫山又在古賢村公開召開由軍政民幹部參加的“抗敵行政工作檢討會議”(即第二次古賢會議)。會議進行到10月8日,共舉行大會7次,透過了他親手製定的《抗敵行政十大綱領》《抗戰人員必戒二十條》和《抗戰必要條件六項》。

《抗敵行政十大綱領》被閻錫山稱之為“這個會議最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