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1 / 4)

小說:閻錫山大傳 作者:冬兒

南口是京綏路東段的門戶。南口失,閻錫山一面震驚,一面抱怨他人,曾作一首《守南口》的詩:“中樞決策守南口,張垣當局不同情。原謀不戰全斯土,致使張垣等空城。”

南口戰役在抗戰初期雖不像後來的淞滬、忻口、臺兒莊等戰役馳名,但對於晉綏抗戰影響至大。作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的閻錫山,對於南口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不能說認識不夠。他雖出兵南口,但是,主要想依賴蔣介石中央軍阻敵,不願在戰爭伊始傾其主力而動,以免過早地消耗其實力。如果南口不保,可利用他所構築的雁綏防禦工事阻敵。閻錫山曾作詩曰:“攻當三路齊向燕,守則二區撤雁綏。攻守兩皆失依據,政略常將戰略移。” 這裡,閻錫山所謂的“政略”的涵義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閻錫山當時防守的重點並非南口。當日軍很快突破他苦心經營的晉省防線侵入山西腹地時,閻錫山才認識到:“南口之役失權衡,準備毫無守何成。八師精兵損半數,致使雁綏枉經營。” 但是,為時晚矣。

南口、張家口的失守,使察南喪失屏障,無險可據。傅作義遂令在懷來的前敵總指揮湯恩伯指揮南口前線各部,向山西雁北地區轉進。而蔣介石則徑令湯恩伯第13軍、劉汝明第68軍(由第143師擴建),退往平漢線。

閻錫山向蔣介石力爭,欲將南口前線各部隊留在第二戰區。可是,湯恩伯仍按蔣介石的命令率第13軍,經小龍門向平漢線退去。只留下所謂“準中央軍”高桂滋第17軍。

一、整軍抗戰(13)

在此情況下,閻錫山只好命晉綏軍馬延守獨立第7旅向大同轉進,歸第35軍序列;高桂滋第17軍,向晉東北的靈丘轉進,歸入在渾源、靈丘地區的楊愛源第6集團軍序列;晉綏軍陳長捷第72師向晉北應縣轉進。日軍迅速佔領察哈爾全省,戰事開始進入山西境地。

部署“大同會戰”

南口、張家口失守,日軍乘勢突破察省平綏路各據點後,兵分兩路,向晉綏深入: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約4個旅團偕偽蒙軍9個騎兵師,從張家口沿平綏路西進;板垣徵四郎第5師團,從懷來向蔚縣進攻,刀鋒直指天鎮、陽高,叩晉北的門戶大同,並出動飛機轟炸大同、太原,山西形勢頓趨緊張。

閻錫山判斷日軍將沿平綏路西進,必攻大同,一面電令傅作義率第35軍主力經張家口,西返大同,並令該軍之第211旅第421團(團長劉景新)在孔家莊車站下車,配合第61軍之獨立第200旅向萬全城南山地對敵進行阻擊,掩護主力安全西撤;一面電令李服膺第61軍由柴溝堡等處後撤,於天鎮、盤山、陽高佔領既設陣地,拒止日軍西犯,以掩護二戰區主力軍第35軍、第19軍、騎兵第1軍等部在大同地區集結,準備與日軍決戰,禦敵於晉省之外,以保疆圉。在閻看來,用自己的部隊,勝則固無論矣,敗則再請中央軍各路大軍固守雁門不遲。

8月28日,閻錫山乘坐用汽車改裝的鐵甲車離開太原,赴原平,然後改乘汽車到代縣雁門關東太和嶺口,親自督戰,並作詩一首:“張垣失守雁綏危,無何嶺口把節移。兵不主動難為策,千里佈防更欠宜。” 隨同閻的高階官員有趙戴文、朱綬光、張培梅、王靖國、續範亭等,並由郭宗汾兼行營參謀團主任。

太和嶺口是一個村莊,一半在河槽的東面,一半在河槽西面。閻住在河東,隨行人員住在河西。在這裡,閻錫山一面發表文告,鼓舞士氣;一面調兵遣將,指揮作戰。抵達嶺口的次日(30日),閻錫山即發表《告第二戰區前敵將士書》。全文如下:

此次戰爭,是國家民族存亡關頭,非勝不可。應將各人生死利害,置之度外,方能致勝,方能救國,這是大家平日所服膺所深知的。錫山責任所在,殺身衛國,早具決心,不能令諸君獨死,此其一。

犧牲才能奮鬥,奮鬥才有勝利。此次戰爭,系民族革命戰爭,係爭取國家民族之存在,尤非有強度之犧牲不可。錫山定本犧牲救國之決心,領導大家,一致努力,一致犧牲,希望大家認清此次戰爭之意義,激勵士氣,鼓勇死拼,以期死裡求生。其能奮不顧身殺敵致果者,定當呈之中央,宣佈全國,永注勳典。彼膽小懦怯畏縮不前者,當必為我將士所不取,實亦國法所不容也!此其二。

民眾為國家主人翁。武力與民眾結合者必勝,否則必敗。各將士除提高士氣奮勇殺敵外,尤應到處喚起民眾,與民眾結合起來。如此,我到處都是家人父子,敵到處必然四面楚歌,草木皆兵!此其三。

以上三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