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無慾、無為自然的“無名之樸”,這正是時時見性的轉正覺。禪宗直指“涅槃妙心”的轉正覺,老子稱為“鎮之以無名之樸”。
識心識念剛一起來,轉正覺就鎮住了。是不是?貪財色的欲心“欲作”時,不放縱,知幻即離;各種慾念起來時就要轉,“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現在看一看,我們的塵念一起來,就導致六根攀緣六塵;六根一攀緣六塵,就產生六識,這就必然“天下大亂”!所以,防患於未然,識心慾念一起,當即“鎮之以無名之樸”,契入清淨本然的實相本體。“無名之樸”就是清淨本然的自性,也稱如如不動的本來面目。進入了我們自性本體的這個境地,自然心量周遍、曠豁無涯、坦然無際。此時,極性“欲作”的小心眼自然消沉,不欲啦!慾念沒有了,就風平浪靜。念頭起來,就會掀起波浪,就看是幾級颱風。最紊亂資訊結構的颱風是十二級,我們人道的颱風至少也是五級吧!所以我們時時有慾望,當然就需要時時“鎮之以無名之樸”,才能“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只有佛陀這一層次的聖人才是零級颱風,故佛陀讓我們三解脫,空、無相、無願。你三解脫了,就不欲了;不欲了,就無颱風了。狂心一歇,菩提即現。“不欲以靜”了,清淨本然,“天下將自定”。
“天下”是啥呢?天下就包括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都是我們的循業發現,因我們有無量的妄心妄業,便展現出無量的妄境,心是境,境是心。“天下自定”,就是心淨土淨,妄心沒了,就沒妄業,當然妄境也就沒有啦!是不是?所以轉正覺,天下就自定。老子講得深得很,凡夫盡是按自己的知見解老子的意境,把老子也變成他的層次了。太深了就是難以理解,非證不知。
我們再看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這說的是啥?說的都是“大”。你看,你在佛經上也常看到,什麼優波羅華,摩訶優波羅華;慈悲音,大慈悲音;喜舍音,大喜舍音;大圓滿光明雲等等。說一個慈悲音,就行了,為什麼還要講一個大慈悲音?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你能懂得這是一個啥意思嗎?先說“白毫相光”,就是咱們說的白色一樣的毫相光。“大白毫相光”,可不是那個,是什麼?這裡講的是性空真色,性色真空!加上“大”呢,就不是講相,而是講性,是講本體啦!加上“大”是講自性本體。這裡老子講的“大”亦是同一個道理,是講道體狀態的屬性。道是無形無象、無量無際的狀態,這種狀態,是狀態即非狀態,是名狀態,老子用一個“大”字概括了。實際上“大”是“非極性”的意思,因為這裡的“大”是大而無外的大。大而無外了,就沒大小的極性了,就成非極性非對待的屬性了,哪有大的分別呢?!所以,老子講的這個“大”是非極性的意思!非極性了,就“無”極性,所以“大”就是“無”的意思。懂得這個道理了,問題就解決了。
“大方無隅”,大而無外的那個“方”,姑且稱為最大的那個方。你看(用一個立方體演示),這個是不是正方形呢?這不是大方,這是小方。小方有四個隅,四隅就是四個角,小方有四個角。那麼,老子說的大方呢?大的無外了,無邊無際了,你說有沒有這四個角呢?(答:沒有!)大到什麼時候就沒有這四個角啦?這是什麼“大”?只能是大而無外的狀態。從修法來講,這是老子擴開我們心量的一種操作。我們在極性世界,我們的見聞覺知接觸處理的事物都是有限的,但道的本體卻是無量無邊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器世間的有限中領略自己的世界,但“大制”不割,雖然“樸散為器”,道體“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仍是“不二”的非極性屬性,無量、無邊、無限。實際上,我們猶如有限的水泡處在無限的大海中一樣,故稱“有限無邊”的存在。老子講的這種修法是將我們有限有量的心擴到無限無量的境地,就完成了“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樸”的目的。這隻有老子這樣的聖者,才有這種大智慧。現在大家看,這個水晶球上什麼時候就無像了?只要水晶球有限,球面上必然有影像,只有當它無量無邊“大”的時候,才能無像。因為大而無外了,球上哪有外境之相可成像呢?!所以,“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晚者免也。做陶器的,今天做了個瓦罐罐,明天做了個瓷盆盆,成了沒有?成啦!那是什麼器?那是具體的器,小器。大器是什麼器呢?最大的那個器是什麼器?最大的碗是哪個碗?你說我的碗的直徑一百米,那還沒達到一百零一米,更沒有達到一萬米;你一萬米了,還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