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可能了,但光還有形體,有相狀,所以還可割。但宇宙萬物本體的“樸”比虛空還“虛空”,《楞嚴經》講:“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物理學的絕對真空都無法割,“樸”屬性的“大制”怎麼可割呢?!實相無相,究竟一相,唯此不可割的“大制”,使我們證道悟道。禪宗講,“唯是一心,更無別法”,“從無始曠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這正是說的“樸散為器”和“大制不割”。基於這種大智慧的見地,才能頓悟道樸,迴歸於“樸”、“無極”、“嬰兒”。
既然“大制不割”,為什麼樸散為器了呢?大家知道,因不了法界一相,而產生極性識念(無明),一念無明起,山河大地生。雖生而未割,因為隨緣不變嘛!所以,在器世間只要轉正覺,不著極性的識心識念,就不樸散為器,當下就“復歸無極”、“復歸於樸”。
另外,“大制”是指轉正覺轉到“聖智現量”之境界,到此境地,周遍法界,無量無際,一相無相,你怎麼割呢?無法割了。達到八地無生境地,就不割了。因為識心分別再不復起,不生一切極性觀念了,這也叫“大制”不割。
“大制”者大治也。治啥呢?治妄心不起,極性觀念不生,再沒有相界了,沒有外境,契入無量無邊了,那你割什麼?無法割,是不是?只有達到“不割”的時候,就是究竟一相,有割就是有分裂,有分裂就是有極性,有極性當然就不是樸了,必在器中。你看,我們現在是在器世間,是不是?
剛才,咱們從修法來講。現在從狀態來講,“大制”就是實相本體,你能把它分割嗎?不能分割。真如不守自性,遇緣就變,但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實相本體無量無邊的狀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這就是“大制”,你能割它嗎?它可以真空妙有,但是妙有猶如映象,隨緣不變,鏡體不變,鏡體因映象會分割嗎?不能分割。正就是這麼一種屬性,“大制”不能分割。所以,我們知道一切都是幻妄。既然知道都是樸散為器的幻妄相,聖人就在這個妄相中,透過表象,心地不迷,了了分明,般若智開顯,從轉正覺上來說,就是“官長”。“官長”才有能力自在支配,也就是能自在轉正覺。
再看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前面講的理解了,這一段我不講,你也應該能懂。你看,“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常清淨本然,無意無作,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隨緣不變,故無為。但道周遍法界,不變隨緣,如鏡顯像,無為而無不為。真如不守自性,遇緣就變,本體真空無相,但可妙有。妙有達到“願意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的自在時,可謂“無不為”也。是不是?!
“侯王若能守之”,“侯王”是什麼?侯王是主宰我們的心啊!“侯王”能守住啥?能守住“無為”啊!能不被有為所迷惑,就是能守。因“無為”的自性本體(道)常住妙明,摸不得,動不得,遇緣就變,如影隨形,如響隨聲,這就是道的真空妙有屬性,亦是“穀神不死”和“用之不勤”的無不為啊!正因為有遇緣就變的妙明屬性,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至關重要。如若我們的心(侯王)能虛極靜篤,知常曰明,無為而無不為,當然“萬物將自化”。心地清淨,智慧朗然,無煩無惱,無有“大患”。心這個“侯王”能轉正覺、轉心態就叫“能守”。能守住,一切妄心、妄念就自然消亡,這就是“萬物將自化”。“萬物”就是我們的一切煩惱業障和一切眾生心。你看,真正轉正覺,一切煩惱業障、痛苦災難都會自然地消失。轉正覺了,一切“大患”、煩惱還有沒有?“知幻即離”嘛!煩惱痛苦一切都沒有了,這就叫“自化”嘛!
“化而欲作”,轉正覺能不能一轉就成和一勞永逸呢?不行!未達到究竟三昧,未修德符道、唯道是從時,無量劫形成的識心識念頑固反撲,這就是“化而欲作”。你看,我們連一陣子的清淨心都難以守住,就一陣子都不行,想進入一心不亂的清淨境界,偏偏財色名食睡又來啦!“化而欲作”,怎麼辦啊?老子說極性觀念一生,貪五欲心一起,“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是什麼?“樸”就是本來的面目,“無名之樸”就是沒有極性觀念和分別識心的境界。“鎮之以無名之樸”,就是當下轉正覺,截斷我們的識心分別,這和惠能禪法講的“不思善,不思惡”的直下契入是一個道理。所以,老子主張的修法是頓悟頓契,時刻以真如實相、妙明真心的“無名之樸”而直指,直契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