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2 / 4)

佛證了無上菩提,拋棄榮華富貴,一生託缽乞食,經歷了常人未經歷的“坷坎煩惱”,正是他能挫銳解紛、和光同塵,才獨步三界,逍遙世間,四十九年風塵人間,無著無染,無惱無怨,解脫自在。老子智慧齊於日月,卻晦光韜隱,不知其所終,不圖名利,不求聞達,“昏昏”“悶悶”,“獨頑似鄙”。孔子一生“惶惶若喪家之犬”,早年喪父,晚年喪子,毀辱之聲不絕,飢餓險境迭現,但卻以“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精神,自強不息。這正是挫解心中之“銳”、“紛”,和光同塵的具體形象,也是道在人間(佛法在世間)的示範。修道去極性,修德除凡心。能在煩惱中無煩惱,菩提中非菩提,必成“世間覺”。世出世間不離當下,能挫銳解紛,和光同塵,正見現前,則處世而出世;不能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必是邪見充塞,饒在極樂淨土、大羅天國,仍不脫濁惡世間。道在世間,道在身心,是心是道,是心成道,真能悟道了道,一切運作無非是道。行走坐臥,言談舉止,思維憶念,皆是道的起用。主客內外無不是道的“化身”,無不是道的表達,就看你能否透悟,轉過來即是!!

我們生活的一切環境,社會的各種關係,都是“光”和“塵”;俗言道“生活就是道場”。把一切事物都當成是道的體現,能夠和光同塵的時候,能夠無煩惱的逍遙於生活中的這個道場,能“利而不害”、“為而不爭”,這本身就是大智慧的體現,也是大智慧的化身。一個人具備了體相用一如的和光同塵,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是超凡入聖的境界。“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就是這種高境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湛兮似若存”,這一句應和“淵兮似萬物之宗”對應,都是講道的狀態和屬性的。湛兮是對應“淵兮”而說的,是比“淵兮”更深的層次上來描述道的。所以,必須要求“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才能“無慾觀其妙(湛兮)”,才能更進一步的認識。“湛兮”,是指道微妙的存在狀態,因為道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資訊態。“湛兮似若存”,這和佛學講的“真空妙有”是同一個意思。和《楞嚴經》講的“性空真色,性色真空”的狀態是同一個層次。在這個層次上,道是無形無象的很微妙的“真空”態(湛兮),但這種“真空態”恰好是道真實存在的一種狀態(性色)。“湛兮似若存”是“性空真色”的另一種表達。從這裡可以看到老子和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多麼超群絕倫。他們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文化的背景下都體證到世界本源的真實存在,這不是偶然的,這正好說明世界本源狀態的這種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人們沒有認識和體證到他們的層次時,對老子和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是難以理解的。“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若存”簡單地兩句話,它包含了老子不可思議的智慧認識。在探索宇宙的本源上,老子的深邃認識,為哲學、科學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命題。後世人們有幸摸到“湛兮似若存”的境界時,你會驚歎不已!幾千年前人類有這樣大智慧的哲人,怎麼能不讓人肅然起敬呢!

“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若存”。從狀態來講,“淵”是周遍廣闊之意,和佛陀講的“不動周圓”相似,都是講“道”(實相)的非極性的無束縛性,正因為無纖毫極性的分割,才能“無量光”(空間無量)“無量壽”(時間無量)。“湛”是寂靜澄清之貌,是說道體是無物、無狀、無象的清淨本然之態,“湛兮”、“淵兮”正是第二十五章所說的“寂兮寥兮”,都是老子用來描述道體狀態和屬性的。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一切表達從精神實質來把握。“淵兮似萬物之宗”,道是“周遍法界”的“常住妙明”之“物”(混成之物),這種“先天地生”的“混成之物”,包覽天地,囊括宇宙,含藏萬物,故稱為“萬物之宗”。佛經講:“空生大覺(道體)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佛陀證知宇宙萬物,十方世界,皆依虛空而存在,而虛空皆在“常住妙明”的“道體”之中。所以,“淵兮似萬物之宗”亦是道含藏著萬物,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混成之物”。“湛兮似若存”,“湛”,指道體寂兮清淨,本無一物,無相無形的屬性和狀態。“似若存”是道體妙明的照性和真空不空的存在。佛經表達實相本體為“寂(湛)而常照(似若存),照而常寂”,這和老子說的“湛兮似若存”是一個內容。這是說道體無形無象,無物無狀(湛兮),寂湛沖虛,但它卻是“常住妙明”,靈明洞徹的(似若存),並非死寂晦昧的空無一切。

“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若存”,這和“寂兮寥兮,獨立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