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對應的層次、狀態和境界了。所以,當你達到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時,才能照見“五蘊皆空”。而其它不同的“有欲”認識狀態,則展現出各自對應的“自心現量”或“循業發現”。
“常無慾”才能觀其“妙”,“常有欲”只能觀其“徼”。“徼”是表面的東西,外在的東西,不是核心的東西。“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裡講的是認識論。人存在著不同的認識通道,我們不只有“有欲”的感官認識,六根的認識,我們還有“無慾”的認識,行深般若的認識,五眼六通的認識。佛學上的六根、六識、六塵相互關係叫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老子只用“有欲”兩個字就概括完了。佛學上講行深般若的認識以及十八界的內容要講多少篇,老子用“常有欲,常無慾”幾個字就把好多東西都包括了。你看偉大不偉大?!我們的祖先在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