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機構進入,以致更多。如果這一資金鍊條不斷裂,先期進入的投資者賺大錢的故事就會到處傳播,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或機構加入。這種持續進入的資金鍊條最後會消除投資者的疑心,但其不良的後果是明顯的。在美國,投資人熟悉這種欺詐的手法,但為什麼不在他們開始運作之前讓其停止呢?你可能以為,希勒對龐氏騙局的分析主要源於一種對歷史事件的好奇心。但希勒博士對歷史事件本身並不感興趣,他只是利用對這種騙局的分析引出一些更嚴重的情況。
假設,有一套新技術,這套技術是真實的,這使事情的發展更有傳奇作用。假定一些公司的運作要依賴這些技術的應用,它們也完全是誠實的公司,我們也相信它們最終將會獲得巨大的經營收益,即使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卻獲利微薄。當然如果要賺錢,甚至僅僅維持賬面上的平衡,它們也必須繼續投入更多的資金來支付裝置、應付款等。僅僅由於技術革新這一真實的原因,該公司的股票價格持續上漲,使先期投資者獲得巨大的資本收益。這就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加盟,推動公司股票價格進一步上漲。
如果這一過程持續的時間較長,甚至數年,那些懷疑者將開始感到後悔,於是他們不再理性,而那些股票持有者的理性則更是進入冬眠,他們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中。雖然看起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誠實的,但一旦進入龐氏騙局後,沒有一個“龐齊”不是欺詐者。
看到“非理性繁榮”這一書名,你就能猜想其中的玄機。近年來股票市場價格飆升,巧合地成為龐氏騙局成功的一個佐證,但後果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問題最終總會爆發。可以說,該書實際上主要關注廣義市場範疇的機構(大多數成員是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員),但讀起來好像是演繹技術類股票的傳奇。這就是一本我希望更多人研讀的書,但我懷疑,是否每一個讀者都能悟解其中的道理。
你看,股票持有者現在開始擔心公司的信用問題。實際上在很久以前,很多人不僅懷疑技術類公司的前景,而且懷疑技術本身的重要性(我有負罪感),那些說明生產增加、收益增加的新的統計資料所反映的正是公司情況有多麼糟糕。
從邏輯上講,雖然你承認技術革新的真實價值,但如果你斷言每一個技術公司的價值都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誰會相信你?現實的情況是,理性的投資者(至少他們有些理性)正在遵循利惠公司戰略:讓別人加入淘金的狂潮,我們供應淘金者所需要的物資。可能的結果是,出售網路基礎裝置的公司貨真價實,而網路公司的價值是虛幻的。
非理性繁榮(5)
此外,如果你觀察一下,在最初納斯達克指數瘋狂地增長到幾千點時,那些未能獲利的人,試圖為其損失的時間所做出的補償的話,你會感到十分驚異。從現在起80年後,如果不十分清楚這些術語從何而來,你知道什麼是“比佐斯法”(bezosified)模式或“高通”(qualmed)模式嗎?�1� Bezosify和Qualme是美國兩個公司的名稱,前者為一般公司,後者為科技網路公司。克魯格曼用這兩個公司為基礎構詞,代表兩種不同的企業運作模式。……譯者注
道瓊斯,哦,道瓊斯
2000年2月27日
羅伯特·希勒在金融市場不合理現象方面發表了很多見解,比當時其他的經濟學家對此方面的貢獻大多了,他在《非理性繁榮》一書中描述了1年前,當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超過10 000點時,美林公司製作的一個廣告,在廣告中它們聲稱“即使那些像我們一樣長期以來遵紀守法的公司都不得不在一旁待著說道‘啊’”,隨後的股票市場圖表旁標註了標題……人類的成就。
然而在那個年代,藍籌股的投資者們被利率的持續變動嚇倒了,與其說經歷更多驚嚇,倒不如說經歷更多痛苦。週五道瓊斯指數再次飛漲到10 000點以上,這時卻預示著另一條道路。不久之後我們會不會看到另一張題為“人類的失敗”的圖表呢?
好的,好的,當時艾倫·格林斯潘盡力了但卻沒能抑制住過熱的經濟行為,道瓊斯指數仍比1996年12月高出50%多。而其他股票指數並未像道瓊斯指數那樣看起來那麼令人後悔不迭:標準普爾指數比它1年前的水平稍高,而納斯達克卻因為科技股比重高而成為非官方“新經濟”的領頭羊;不斷創造新的記錄。
但是時下正是財富消化時期:儘管所有的爭論都是關於格林斯潘先生下一步要採取的行動,但市場所展示的問題是誰將擁有未來?
道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