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雖有部分作品,卻被政治閹割的非常厲害,廣大中國觀眾接觸電影大抵是從第五代的《黃土地》、《紅高粱》開始。也就是說,中國觀眾真正接受電影文化薰陶的時間不過是區區二十幾年。以二十幾年的積澱,中國電影能走到今天,幾乎拿遍世界所有重要電影節的獎項,中國觀眾的水平至少能達到世界中等偏下地程度,這個事實還不能說明我們的文化底子確實極好?”
………先生與一些業內前輩只知抱怨觀眾不懂電影,卻不知其根源。我們都知道中國觀眾有喜愛看故事片的傳統,有崇尚真實,注重情節地特點。這些老掉牙的觀點人人在說,但這只是表面現象,究其根本,有歷史和現實兩方面的原因。歷史上來說,中國是世界各個大國古國中,封建歷史最長,封建思想積存最深厚的國家;大一統、高集權的社會形態與政治形態決定了中國的文化氛圍和文化品格。數千年來,中國的知識分子教育人民要做順,以維護穩定的統治環境和國家的和諧。順文化必然導致藝術欣賞性格的不健全。從古至今,中國的基層文化受眾只注重戲劇、文學等作品情節和再現式的真實性,中國的電影觀眾看電影只看故事情節,只看作品反映的生活與現實比較是否真實,卻不知道這恰恰是藝術中最不重要或者比較不重要的兩部分。”
……再有,中國電影觀眾基礎薄弱的現狀;更是我們國家的經濟現狀和社會現狀形成的。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老百姓只要能吃飽飯,他們就要進行文化消費。在西方,文化消費的主流或者說最重要的方式是電影,但是中國基層群眾的文化消費依靠什麼?是電視!因為在中國看電視是不要錢的。一箇中國的家庭,可能一年都不進電影院,但是幾乎天天都要看電視。在中國,很多不看經典名著、不聽古典音樂、不看電影,更不看舞臺劇話劇的年輕人,他們透過什麼渠道感知自己生活圈以外的世界?除了網路就是電視!電視新聞、電視劇、電視綜藝節目是中國都市人最基本最廣泛的文化娛樂專案。我們在電影院裡看了到的大多數電影觀眾,他們都是關了家裡的電視出來看電影地。”
……自所以我覺得中國觀眾對時下電影種種千奇百怪的批評毫奇怪。大多數的中國觀眾是用電視劇的鑑賞方式和欣賞模式來看電影地。大多數的中國觀眾根本不知道電影跟電視到底有什麼根本區別,也只有中國話裡才會有‘影視作品’這個詞,英文或者法文裡永遠不會把電影和電視合併成一個片語來說。也只有在中國,演電影的演員跟演電視的演員幾乎可以竄來竄去。沒有嚴格的界限,反正只要有錢有片酬就行,反觀西方,有誰聽說好萊塢電影明星去拍電視劇的?在中國的非專業影評和觀眾評論中,經常會出現把電影跟某電視劇相比較的笑話,單純的電影評論也完全用的是電視劇地思維方式,其根源就在於此。”
()免費TXT小說下載
一席話說的這些專家們面面相覷。中國地電影界和影評界的專家都非常的高傲,他們平時都以藝術家自居,根本不屑於跟人討論電視劇,覺得有失身份。所以平時根本不會往這方面去想。而易青感知電影的方向一直秉持他自己的所謂人本主義,平民路線。所以他會關注到基層社會的文化消費形式,這也是當初他能令孫老爺子眼前一亮的地方。
………電影和電視劇相比,電影更象美術、音樂作品,而電視劇更象文學作品。對電視劇而言,故事情節和再現歷史地、生活中的真實非常重要,而對於電影來說,這兩方面只不過是編劇學的一小部分。而編劇只過是電影六大部門中的一小部分——所以電影才一百多年時間,就發展為世界八大藝術之一,而電視劇卻登不上人類藝術的大雅之堂。打個比方說,電視劇是溪流,電影是浩瀚的大海——正因為如此,中國電影的觀眾永遠在批評電影的故事情節、或者是動作場面真實不真實之類細枝末節的跟電影本身關係不大地環節。”
………舉個例子說,《英雄》裡被批評最多的一個場面就是所謂的‘泰軍箭陣’。批評者煞有介事地考證歷史上秦軍根本不是這樣攻城的,卻不知道這種考證對一部電影來說毫無意義。也有很多人批評《十面埋伏》裡時間不吻合,剛才還在片天的竹林扔飛刀。轉眼就是劉和金兩人在漫天飛雪裡決鬥。其實這種批評意見如果發生在兩部電視劇裡是恰如其分的,用來批評電影就有點好笑了。處理藝術的‘大真實’與‘小真實’之間的關係是藝術創作的根本之一。為了情感內淋的大真實,可以犧牲現實細節的小真實。《英雄裡的泰軍箭陣是為了渲染泰軍的戰爭壓力而刻意營造的氛圍,為後面趙國人以生命捍衛文化文字的精神做鋪墊